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市州科协  >  仙桃市科协
为黄金产业赋能 仙桃市科协助力黄鳝产业发展纪实
2023-10-30 10:29|文章来源:仙桃市科协

仙桃的特色产业被形象称为“一粒米、一块布、一条鱼”。其中的“鱼”,即黄鳝养殖,仙桃的“黄金产业”、农业第一产业,成就了“中国黄鳝之都”的美名。

张沟镇是仙桃黄鳝养殖核心区。闻名全国的网箱养鳝模式发源于此,养鳝技术成熟、产业链完整、市场贯通全国、产业规模全省第一。业界有“全国黄鳝看湖北、湖北黄鳝看仙桃、仙桃看张沟”的说法。全镇养殖面积5万亩,网箱超过100万口。

今年9月,又一块“院士工作站”牌匾挂进了地处张沟的高新技术企业——湖北允泰坊食品有限公司。市科协发挥优势,着眼张沟、面向全市,在服务主导产业中找位置、定方向,在优化种养模式上找路径、寻突破,摸索出以科技小院为载体,推广“实际、实用、实效”科技的科普模式,为张沟“首鳝区”建设、仙桃“黄鳝之都”产业发展聚力、添柴、赋能。

眼光向上寻找支撑

用接地气的方式示范推广

网箱养鳝技术门槛不高,在仙桃,技术服务体系覆盖到鱼塘,几乎做到了“傻瓜化”,所以被广为复制,形成气候。但网箱养鳝有着天然的“短板”:鳝苗依赖于野生捕捞,本地资源严重不足,每年五、六月投苗季节,“一苗难求”,只能到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外地方收购,再长距离运回。鳝苗资源匮乏、存活率低、价格高企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在国家出台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背景下,养殖规模扩张受到了“天花板”制约。这些因素逼迫、鞭策产业发展换道转型、优化升级。

“黄鳝产业的突破口,在于养殖模式的创新和鳝苗问题的根本解决。”市科协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敏锐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眼睛向上、向外谋求合作,寻找解开产业发展症结的“密钥”,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智力支撑。

带着课题“走出去”,广结“鳝缘”。市科协先后与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研究所、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华农大水产学院、省耕地质量与肥料总站等20家科研院所达成协议,建立合作机制,开展院企、校企合作和相关课题研究攻关;还与中国农大、科技部农技中心等建立联系,开展相关信息服务。仙桃以一市之力,集聚了国内、省内业界一流智力,为“第一产业”补短板、找出路、谋升级。

把能人“请进来”,为产业发展“答题”“解码”。市科协牵线搭桥,促成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研究所、华农等科研院校与市政府签订院市合作、校市合作协议。50多位国家级、省级水产、水稻、植保、食用菇菌方面的专家、教授驻点仙桃,其中有10多位吃住在仙桃,进行技术指导、科学研究、科普示范培训,试验示范新模式、新技术,开展黄鳝工厂化繁育研究。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是“神仙”聚会,为黄鳝“加金”。

创设科技小院,建立科技创新发明和服务推广新机制。市科协在张沟镇肖脑村一组,建设了“科技小院”,并流转了500亩农田,作为试验示范无抗减抗“稻鳝共育”模式的试验示范基地,把“科技实验室”“科普大讲堂”搬到了村口和田间。

“稻鳝共育”,稻田中间种稻,四周开沟养鳝,全程生物防治,不打药,不施化肥。生态种养,品质跃升,稻谷价格4倍以上,黄鳝价格1倍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留黄鳝在田繁殖,原生态生长,来年不必投苗,大大节省成本。亩产稻谷千斤以上,保障了粮食安全。这一模式创新,为仙桃黄鳝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拓出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科技小院,一个让当地老百姓眼热、“天天像过年”的地方。它串接起大产业,网罗了业界人才,展示了科研成果,既为产业优化升级探出了路子,也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舞台,更是一场润物无声的“科普”,是接地气的、老百姓最喜欢的科普方式和窗口。

精准对接招引伙伴

瞄准关键环节攻关解难题

“稻鳝共育”没有先例,试验探索这一模式,是一场全新的开始。示范基地怎么建?如何定位规划?从选种来说,选什么稻?什么鳝?从防治来说,病害怎么办?虫害怎么办?稻鳝品质如何量?如何测?稻鳝十月收获后,后茬种什么……

市科协以需求为导向,通过精准对接,引入“小伙伴”,“见子打子”“见招拆招”,成功破解一道道难题。

引入团队攻关。由省水产科研所魏志宇博士领衔,以省耕地与肥料总站教授、九三学社湖北省委资环委副主任梁华东,华农水产学院副院长李大鹏,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高级工程师张良明,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忠博士等为核心成员,市科技、市相关水产企业、合作社、加工公司负责人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围绕关键环节、重点堵点攻关。“无抗减抗‘稻鳝共育’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

科研团队集合了病害防控,土壤修复、生物有机肥,黄鳝工厂化繁育,稻田综合种养等方面的智力支撑,最终在黄鳝生态繁养殖、无抗论证,挑选优质稻、有机肥、耕地保护,水环境、药残及重金属抽检,综合种养示范,加工、物流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市植保站、张沟农技站提供精细植保,安装捕虫灯、性诱捕剂,投放“生物导弹”赤眼蜂等生物防治设施,全程监测稻鳝长势,指导水肥管理、病虫防治,形成完整的、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

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忠博士,多年研究黄鳝工厂化繁育,以根本解决苗子来源问题。科研之路艰辛,他搭上了全部的存款和多年心血,40多岁竟熬成了一个“小老头”。他技术上有突破,但需要完善,很多人不理解他。走投无路之时,市科协慧眼识珠,与张沟镇政府协商,把他请进来。并协调组建忠善黄鳝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作为实验示范基地,给场地、给经费、给环境、给容错、试错机会,全力支持他的项目研究。2019年通过技术鉴定,得到权威认可。近年虽受疫情、水灾影响,损失较重,但鳝苗存活率、长势优于外进苗子。他的研究成果,为仙桃黄鳝产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为解决稻鳝后茬问题,魏志宇团队又进行了“稻鳝菇共育”无抗减抗综合种养试验示范。“菇”,选用大球盖菇,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和多糖,营养好、口感好、鲜味浓,具保健功能,为国际菇类市场十大品种之一。研究团队更看重大球盖菇作为环保及环境污染修复重要生物,与生俱来的可降解土壤及废水中的苯、苯胺、酚等有害物资的功能。

2021年,进行了12亩田的试验示范,稻鳝平均亩产值7000元。去年基地栽培种植大球盖菇,有效解决稻杆污染问题,亩平可增收5000元,效益可观。

定向定焦有为有位

科技小院活起来靓起来

仙桃在鳝苗繁育和养殖模式上的突破创新,为这一黄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开辟了路径。这与市科协潜心静气、凝神聚力,创新科普工作,扎实推进科普事业,默默耕耘密不可分。

2016年至2020年,仙桃市获得“全国优秀科普示范市”,为全省6个县市之一。因为市科协的突出贡献和实实在在的作为,又获得2021年至2025年全国科普示范市。全省首批上榜的仅3个地方。

梳理、总结“仙桃式科普”,最靓眼的是,“科技小院”这一载体鲜活、生动、接地气。市科协认为,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新信息发布,不能光凭嘴说,而要做出样子,最好是田间示范,“长相”直观可感,成效直截了当。任何新事物,只要农民眼热了,功到自然成。

“科技小院”就提供了这样的范式。

“科技小院”活起来、靓起来,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科技人员工作平台、科普站点、展示窗口,更是示范基地、教育基地,对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培养新农人、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战略意义。

仙桃市科协推动“科技小院”建设的作法有代表性、可借鉴性,核心经验是“四定”:

一是践行初心“定向”。服务创新、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是科协工作的初心使命。“科技小院”担当这一使命,在主动服务中找位置,找切入点,连接起科技人与新农人、产业与生活、科普与教育,润物无声,从而汲取源头活水,赢得旺盛生命力。

二是发挥优势“定位”。科协的优势在集合人、凝聚人。“科技小院”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工作机制,吸引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广大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协同,最大限度地聚合起人、激发出智、引来科技,与主导产业、“黄金产业”相融合,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三是对接需要“定焦”。构建“科技小院”的初衷,就是对接产业需要、农民需要,突破黄鳝产业瓶颈制约,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科技小院”实现了预定目标:找到了新模式、技术有创新、关键环节有突破、产业发展方向明、农民收入增、生态效益好……定焦准,方向明,事业兴。

四是提升素质“定力”。培养造就一批新农人,推动乡村振兴,是农村工作的重心。科学素质是新农人最重要的素养。“科技小院”集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力量,以一种接地气、冒露珠的方式,促成了科研与科普,技能培养、方法授予与科学素质提升的融合,科学普及就有了不竭动力。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信息中心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