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数字政府”建设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
2018-11-19 16:57|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社会治理智能化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网络化和网络平台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精准监督、精准反馈的机制和过程。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关键要素在于数据信息。新一轮《广东省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新组建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统筹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应用。广东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一、推动数据互通共享

数据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要打破利益固化的体制壁垒,推进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平台建设,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力度,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加快业务数据有效衔接,消灭“信息孤岛”,实现政法综治专业数据、政府部门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数据、互联网数据等数据的互联互通,从根本上解决内外融合难、上下对接难等问题,构建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全天候在线政府。在此基础上,以政法部门为牵头,统筹相关地区和职能部门,构建起全面覆盖、统一调度、信息共享、动态更新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和社会治理云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治理从低效到高效转变。

二、深化数据广泛应用

数据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要素。发挥这一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价值,需要拓展多方面的数据应用。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收集与挖掘、及时研判与共享,使大数据成为支持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的有力手段,促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与效能的提升。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实体应用范畴,把科技革命与机制融合起来,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推进科学决策、沟通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市场监管预测社会风险、解决难点问题、加强平安建设、优化城乡社区治理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推动社会治理从被动到主动转变。

三、服务群众多样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在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过程中,要以社会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通过对医疗、教育、就业、社保、家政等社会公共资源的高效整合,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家政、智慧社区等数字化综合民生服务平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的技术发展,依托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把社会治理服务全面延伸到社会末梢,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实现公众需求与公共服务的零距离无缝对接,推动社会治理从粗放到精准转变。

四、构建治安防控体系

良好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是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的基础。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要强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统筹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坚持点线面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加强科技手段应用和方法手段创新,借助电子地图、卫星定位、远程监控、人脸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管辖地域范围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归入单元网格进行系统化管理。各地区要推动行政力量下沉,切实加强群防群治,有效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形成职能整合、上下联动的治理格局,建成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排查与处置效率。

五、全面推行网格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要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触角,全面推行城乡网格化管理,将党建、综治、城管、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多个部门纳入统一网格体系,实行统一编码管理和一个网格管到底,实施村(社区)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全覆盖。完善基层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依托统一的信息系统,将网格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扎实做好网格管理员队伍整编配强和网格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制定网格员职责清单和各类事项处置清单,形成发现上报、分类推送、协调处理、跟踪回访、评价结案工作机制,做到第一时间收集群众诉求,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问题。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信息中心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