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规划
荆门市科协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2019-03-21 15:27|文章来源:荆门市科协

2018年市科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工作职责定位和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创新,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不断强化作风建设,确保科协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突出政治建设,落实“两个责任”。强化党的领导,引导机关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积极开展“党员主题日”“三会一课”,将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党员民主评议等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严肃活泼、优质高效的党内政治生活新局面。

2.突出思想建设,筑牢干部思想根基。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月训周讲”学习制度,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和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抓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今年共开展交心谈心10余次,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36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6次,专题讨论4次,党组成员撰写调研文章2篇。

3.突出作风建设,推动工作提能增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扎实开展“庸懒散慢”集中整治、“整顿干部作风·整治发展环境”等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查找在纪律作风、服务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了边查边改。开展“五星党员”“优质服务窗口”和“优秀服务标兵”服务竞赛等活动,唱响科协党建品牌“科普惠民党员先锋队”,全年组织“科普惠民党员先锋队”开展活动26次,共计136人次。

4.突出廉政建设,从严筑牢思想防线。坚持“一岗双责”,细化分解责任清单,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健全常态化预防机制,通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经常性廉政教育,从严筑牢思想制度防线。健全防控督查机制,制定廉政风险点清单,对展品采购、科普项目申报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强化权力制约监督。

二、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夯实科协组织体系,不断提高科协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按照群团改革2018年任务清单,科协系统改革稳步推进,科协基层组织不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工作基础更加扎实。

1.增强科协人员力量,确保“有人管事”。县(市、区)科协专兼挂已全部落实到位,并通过购买服务、人事代理等方式增加了人员力量。各乡镇、街办均明确了一名领导分管科协工作。沙洋、钟祥科协如期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常委、委员,大幅提升一线科技工作者代表比例。在东宝区开展了“3+1”工作试点,其他县(市、区)正在逐步推开,重点吸纳“三长”(基层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进入县乡(镇)科协组织领导机构,通过发挥“关键人物”作用,带动卫生、教育、农业各项资源向农村、社区发展。

2.落实科普经费,确保“有钱办事”。全市2018年按照人平一元科协经费标准落实,县(市、区)科协科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有阵地”。2018年全市科协阵地建设不断加强,东宝区建立8个乡镇(街道)科协组织,率先实现了辖区全覆盖,钟祥市新建了14个乡镇科协组织,沙洋县建立了13个科协组织,其他县市区建立了部分乡镇科协组织。新成立了葛洲坝水泥集团、沙洋弘润建材等10家企业科协,企业科协数量达到38家;吸收市养生服务业协会、荆门三度创客服务中心为市科协团体会员,科协基层组织和力量不断加强。

三、实施凝心聚力工程,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全面构建新型科协服务平台

市科协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按照广泛联系、热情服务、加强引领的思路,着力打造科技工作者“温馨之家”。  

1.创新领导干部服务新机制,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实行服务基层的“五个二”工作制度(即科协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服务2名院士、2名专家、2个基层科协、2个企业(院校)科协、2个市属学会,开展经常性联系服务和调研活动),出台《市科协服务科技工作者错时工作制办法》,每月不定期走进基层,积极参加科技学术活动;建立“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依托“网上科技工作者服务工作部”开展建家交友活动,拓展科协网站功能,方便基层组织和科技工作者开展网上项目申报、学术交流、建言献策。

2.创新政治引领新机制,构建“党建+科建”的互促平台。深入实施“党建强会”工程,指导市营养学会、抗癌协会、紫砂协会成立了功能性党支部,在全市科技工作者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党建促进学会创新发展,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开展丰富多彩的“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庆祝活动,通过慰问信、座谈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传达党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

3.创新人才服务新机制,构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平台。积极举荐人才,帮助荆楚理工学院科协范伟伟老师申报成功省科协“晨光计划”,资助3万元经费用于药物研发应用研;加大院士专家对本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举办荆门市第十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征集论文378篇,评选出特等奖4篇,一等奖42篇,二三等奖若干;在市医学会、市质量协会等开展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为学会创新发展和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实施智力聚集工程,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荆门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市科协充分发挥智力密集、学科齐全、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搭建创新平台,为荆门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强的智力保障。

1.做实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服务高端智力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的“加速器”作用。实施工作动态月报制度、成果转化季报制度、年度考核制度,进行动态管理。2018年新授牌建立湖北航特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等3家工作站。6月承办钱易院士及其团队一行荆门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活动,在研讨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荆门模式”。12月成功举办“民营企业院士专家行”荆门市活动,邀请省科协主席郭生练,党组书记、副主席叶贤林等领导和樊明武院士及其专家团队为民营企业发展把脉问诊,与民营企业家共谋发展思路。截止2018年12月,累计建立工作站42个,其中院士工作站37个,专家工作站5个。共有22个项目入选中国科协、省人才办、省科协奖励,3个院士站被中国科协评为“模范院士站”。项目合作共获发明专利44项,申请发明专利77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27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00项;发表论文181篇,参与制定25项行业(企业)标准。共参与重点合作项目186个,引进开发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94个,开发新产品149个、新工艺93个、新技术108项,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经济效益26亿多元。

2.实施“海智计划”,充分发挥服务海外智力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助推器”作用。加强对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湖北(荆门)工作基地和湖北省荆门市海智(离岸创新)工作站的管理,持续跟踪去年海智峰会签约项目对接结果,向国内外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征求人才技术对接,共征集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技术需求135条,并通过省科协和中国旅美科协向国外发布,采取“技术对接”、“校企合作”和“企企对接”等多元化形式实现技术对接。接待海外高层次人才56人;柔性引进海智人才3人。

3.建言献策发出科协声音,充分发挥服务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囊团”作用。组织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我市服务科学决策、科技支撑跨越发展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完成了《加快建设我市新型智库的思考》《荆门市科技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制研究》等5个调研课题;收录17篇优秀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文章,编印成《成果选编》,报送四大家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五、实施科普品牌工程,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普惠群众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市科协致力于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普公共服务体系。

1.切实履行“纲要”办公室职责,实施“四大科学素质行动”和“六大科普工程”。组织各县(市、区)和成员单位实施“纲要”工作,完善统筹协调和检查考评机制。2018年8月,通过了全省“十三五”纲要工作中期督查,2018年度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测评达到7.9%,比十二五提高2.35%,距实现省下达2020年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任务8.15%仅差0.25%。

2.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搭建多层面立体化“科普网”。

深入实施中国科协“百城千校万村行动计划”,市县两级联动,在全市各社区、学校已建41台基础上,2018年又新建“科普e站”37台,运用App“云上荆门”、微信“科普荆门”、电台“爱时尚、爱科普”、短信“科普月报”等新旧媒体,打造“传统媒体+新媒体+科普e站”的信息化科普平台。深入实施国家、省、市三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在全市建立了5个湖北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科普示范基地,创建了18个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2个,建立了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5个、科普示范场馆7个、科普示范社区25个、科普示范企业12家、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212个。通过奖补扶持,促进各示范点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以点带面、榜样示范,不断提高科普宣传覆盖面。2018年三大行动计划共获得国家、省奖补资金208万元。

3.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科普联动大格局。市科技馆充分发挥区域性展教中心作用,全年展厅开放266天,两处展厅共接待观众20万余人次,接待团体 26个,团队参观5798人次,2018年获得免费开放资金240万元;成功举办了“科普公益课堂”、“快乐学科普·创客大讲堂”、“走进航天·体验科学”、“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普六进”等活动。在全省率先探索民办科普场馆公益性科普模式,命名“爱科技探索中心”、“三度创客服务中心”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参与“三下乡”活动,联办“春苗萌芽-科技筑梦暨2018年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60余场次,开展公益科普课堂21期,受益学生4800余人;与汇源农谷生态体验园合作成立钟祥市科技馆汇源农谷馆,打造“自然大课堂”等品牌活动,接待1.8万人次参观体验。同时借力各方资源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荆楚行”、“放飞梦想·爱心启航”民航科普公益夏令营、“参观科技展览有奖征文暨科技夏令营”等科普活动。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市科协将以归零的心态和勇立潮头、勇当标兵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2019年工作规划,在担当中奋进,在创新中提升,为荆门争当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排头兵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9年工作计划

一、在提振精神区位、加强政治引领上体现科协担当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扎实开展市科协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科协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二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三是全面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深入实施“党建强会”工程,健全完善学会党建工作机制,在市直学会做好“两覆盖”工作。四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加强党外科技工作者的统战工作。

二、在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人才优势上彰显科协作为

一是做实院士专家工作站。根据各地产业发展需求新增建立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加强企业专家工作站建设,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推进2018年出台的专家工作站扶持政策落实落地,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二是深入实施“海智计划”。加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湖北荆门工作基地和湖北省荆门市海智(离岸创新)工作站建设,完善海智工作站体制机制,组织开展海智专家荆门行活动,引进更多海外人才来荆创新创业。三是打造科技创新智库。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智库成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四是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战略,广泛征求相关企业对接国家级学会、省级学会、高校的合作需求信息,促成会企(校企)协作。继续深入开展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

三、在提升科普能力、提高全民素质上打造科协品牌

一是推进《荆门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深入实施。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组织各县(市、区)和成员单位实施“四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六大科普工程”建设。二是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继续做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展科普宣传,打通普惠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实施三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加强对特色产业科普基地、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等的培育和跟踪管理,打造一批科普旅游精品路线。四是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组织扶贫专家库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脱贫攻坚战。五是发挥科技馆科普主阵地作用,做实“科普五进”,办好公益科普课堂,切实发挥省区域性科普展教中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整合区域内科普资源,创新“公益+民办”科普新机制,构建科普联动大格局。

四、在服务科技人才、做实建家交友上履行科协职责

一是完善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体制机制。深入基层开展科协组织和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听取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宣传科技工作者风采,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二是建好“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协网站建设,拓展网站功能,依托“网上科技工作者服务工作部”开展建家交友活动。三是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积极举荐科技人才。加大院士专家对本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四是开展“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召开科技工作者谏言恳谈会,走访慰问科技工作者代表。

五、在拓展基层阵地、加强自身建设上夯实科协基础

一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支持县(市、区)科协人员、编制、经费独立;加强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建设,全面推进“3+1”工作实施,积极在院校、企业、园区建立科协组织,不断提升科协群众组织力。二是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科协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强化机关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省、市实施办法,进一步持续深入开展“整顿干部作风·整治发展环境”活动。四是服务中心任务。加强招商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全员招商,确保完成招商任务。在2018年已全面完成京山县杨河村贫困户脱贫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扶贫点扶贫工作,夯实村党组织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信息中心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