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规划
荆州市科协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思路
2019-03-21 15:26|文章来源:荆州市科协

今年以来,市科协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四服务”工作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特别是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加强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得到了省科协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2018年重点工作

1.多措并举,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一是9月在江陵县举办了以“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为主题的2018年荆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及主场活动,现场展出科普展牌200多块,发放科普宣传册2万余份,参加活动公众达1000多人。二是组织开展了荆州市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电视大赛江陵赛区比赛,江陵县四类重点人群9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三湖管理区代表队获得了一等奖。三是在实施公民科学素质“七个全覆盖”试点的基础上,实现全市8个县市区全覆盖。9月17日—19日,江陵县县长韩旭在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专题分论坛上,就江陵县在实施“七个全覆盖”、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作交流发言,这也是我省唯一一个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的。四是积极争取将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市绩考办对各县市区党政考核内容,对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考核比重占5分,重点包括考评公民科学素质“七个全覆盖”工作,为推动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提升我市公众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8年,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办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作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市十三五中期公民科学素养比率进行了线上线下测评,测评结果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率为8.5%。

2.牵线搭桥,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市科协每年组成调研专班,在全市开展企业技术需要征集, 经过筛选分类,分别与湖北省各高校的有关专业学院对接, 努力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与我市企业创新需求有效结合。8月27日,由荆州市科协、荆州市工商联联合举办的荆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现场推进会在公安县举行。会上,中国医科大学与湖北一半天制药有限公司、湖北大学与华赢管道监测技术服务(湖北)有限公司、长江大学与荆州市赛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长江大学与湖北天露湖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现场签约,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会议还交流了产学研合作经验,发布了海外技术合作项目46项、荆州市技术人才项目需求37项。5月11日,市科协在湖北恒隆集团组织召开了湖北省、江苏省高校科协与荆州市科协产学研合作联席会议。湖北省高校科协、江苏省高校科协、荆州市高校科协的代表以及荆州市3家高新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对企业存在提出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加强企业与高校专家的合作、利用科技手段创新、争取上级支持等工作意见和建议。目前我市有湖北小胡鸭食品公司、洪湖市莲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中科院水生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签订了产学研合作项目。校地科协合作的扎实推进, 为我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服务。2018年,市科协在全市共新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使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62家,其中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9家,市级专家工作站13家。另有2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在申报中。市科协在注重建站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质量和效果,全力为院士专家团队和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支撑。市科协举办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认证体系建设培训班”,对县市区科协进行了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认证建设工作平台和企业科协网的操作流程的专题培训。

4.组建荆州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一是组建科专家团队为贫困村开展服务。2018年,市科协聘请12名科技专家,在全市组建了35个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分别与8个县市区签署了12项科技项目服务书,为全市3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户开展科技培训服务,并严格对照《荆州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分解表》,认真贯彻落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召开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11月30日,市科协组织各县市区在荆州区召开全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现场参观学习了荆州区马山镇枣林村娇娘茭白科普惠农基地、双垱村现代农业科普基地和八岭山镇金桔科普基地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先进经验。荆州区科技专家服务团队、洪湖市科协交流了经验,贫困户代表现身说法介绍了通过科技专家团队的帮助致富的经过。三是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各种宣传和公益活动。5月2日,由市科协联合市扶贫办、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新广局主办的2018年“精准扶贫田园行,廉政文化科技进乡村”系列活动在荆州区马山镇联山村启动,标志着全市“廉政文化科技下乡”活动正式拉开序幕。2个月里在全市80个贫困村开展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科普宣传、赠送书报、农技推广等服务,把群众迫切需要的廉政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群众身边。市科协联合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社区开展了健康社区行活动,免费为贫困患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市科协还联合荆州克权医院在江陵、松滋、沙市和监利等县市区贫困乡村,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空巢家庭“健康行”活动。

5.积极表彰举荐人才,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2018年市科协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开展了第二届“恒隆杯”荆州市十大杰出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授予王庆军等10名同志第二届荆州市十大杰出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丁康乐等10名同志第二届荆州市十大杰出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荣誉称号;授予马玉洁等20名同志第二届荆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市科协还开展了第12届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工作,本次活动共收到论文492篇,经过初评和终评,最终评选出特等奖6篇,一等奖20篇,二等奖34篇,三等奖53篇。

6.加强自身建设,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工作。一是按照中国科协章程,指导6个县市区科协进行了换届,配齐配强了科协领导班子;二是加强了高校、企业、乡镇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各项改革试点方案已经形成,各地科协根据有关要求,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不断推动基层科协组织建设。三是科协基层服务能力加强,科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市委群团改革方案的要求,县市区政府按照行政区域内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落实科普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 

7.配合市委第八巡察组,扎实做好市科协政治巡察工作。根据市委巡察办统一安排,市委第八巡察组7月—9月对市科协开展了政治巡察工作,市科协党组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了巡察工作动员会和党组落实“两个责任”专题汇报会,积极配合巡察组做好各项巡察工作。市科协及时组织专人对巡察组关于要求市科协党组立行立改的要求,进行按期整改,并制定长效机制,圆满完成了各项巡察任务。

二、2019年工作思路

1.组织科技专家小分队,积极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项目。广泛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户),对照《荆州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分解表》围绕产业扶贫开展科技培训、农技服务、农村科普宣传,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服务,为打赢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为促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农技协、特色产业科普基地投入脱贫攻坚战役,服务于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市科协将联合市科技局、市扶贫办、市农业局等部门开展“最美扶贫人”“最美农技协”和“最美科普基地”活动。

2.实施“招才引智”工程,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与荆州有关企业进行技术对接,新建5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为院士专家团队和企业做好服务。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继续组织开展“千人计划”“海智计划”专家荆州行活动,利用高层次人才优势,帮助我市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荆州企业创新发展服务。

3.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等传统活动日,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深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七个全覆盖”,推动科普资源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党校。利用社区科普大学、农函大、媒体、广播电台、科普e站等科普阵地和传播渠道,广泛开展公民科学知识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未成年人、农村劳动者、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

4.发挥科技创新智库作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进一步加强荆州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我市全局性、战略性热点、难点课题,开展2—3个专题调研,开展决策咨询和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继续办好《专家建言》,畅通科技工作者与党委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5.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基层科协组织建设“3+1”试点,每个县市区都要选择2个乡镇街道进行试点。二是积极选树一批优秀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园区科协、乡镇(街道)科协,多角度多渠道大力宣传他们的鲜活事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强化督促检查。要研究制定科协系统深化改革的考核体系,积极推进科协基层组织建设融入党建带群建工作格局,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推进基层党群服务和活动阵地共建共享,解决基层组织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问题。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信息中心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