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关于传达贯彻中国科协全域科普工作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现场会会议精神的通知
2021-02-08 09:14|文章来源:普及部、组织人事部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科协:

2020年12月,中国科协全域科普工作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现场会在天津召开。会议围绕全域科普和“三长制”试点工作,对新时期科普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经省科协党组研究,现将会议精神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会议基本情况

2020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国科协全域科普工作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现场会在天津召开。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主持了会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在会议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出席了有关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探索全域科普建设,深化科技志愿服务,推动新时代科协组织创新发展”。会议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天津市科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四川省科协、深圳市科协、江西省瑞金市委组织部、福建省宁德市科协、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街道科协等7个地方和基层组织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全国各省级科协、中国科协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等1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安排了领导讲话、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分组讨论和“十四五”科普规划征求意见会,考察了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天津市垃圾分类处理展示培训中心、东丽区万新街海颂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北辰区荣雅园社区科技馆、东丽区张贵庄詹滨西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单位。

二、会议主要精神

怀进鹏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域科普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就是要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天津市委市政府把全域科普作为市委市政府共同抓的大事情,在科学素养支撑下发展创新之城,形成了全市一盘棋,共同抓科普,带了全域科普的实现。这也为科普事业、科协事业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科协如何进入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旋律”,那就取决于我们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中,科协工作如何与地方实际结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是科协的使命愿景;“四个服务”是科协的职责定位;接长手臂,扎根基层,是科协的工作方法;我们所联系的群众是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是科协最鲜明的属性和特征;科协的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组织优势、科技优势。学术、科普、智库是科协的三大公共服务产品。科协所具有的这些属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也赋予了我们不可替代的责任。把科普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落实,需要系统的思考,推动科普工作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要把要素之间联系起来,科普工作要与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好基层组织的作用。接长手臂,扎根基层,探索实现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措施,这就需要科协去研究、去实践、去创造。科普数字化建设是必然趋势,迫切需要创新,迫切需要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协姓党,要把党建和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各地方科协回去后要向班子汇报,让班子研究一下,对全域科普和基层组织建设进行部署,付诸行动,推动落实。

孟庆海副主席在讲话中强调,要发挥好自身优势,适应科普之变,大力推动科普融合发展、协同发展。要提升治理能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系统思维的观点,谋划全域科普,把全域科普作为基层科普的升级版,纲要工作的升级版,着眼组织架构和动员机制,加大推动力度。

束为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各级科协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推动工作力量和服务资源下沉,通过“三长”建“三会”(基层医学会、科技教育学会、农技协联合会、产学联合体等),领三队,进驻两个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践行“四服务”,全面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要构建“省统筹、市中心、县落实”的组织协同体系,构建“党建带群建,群建助党建”的基层发展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全域科普体系,切实将科普服务转化为组织优势,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有关省市区科协经验交流情况

(一)天津科协“全域科普”工作主要做法。在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在中国科协书记处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天津市相关领导有力推动下,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出“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模式,形成了“党委领导、条块结合、区域为主的领导体制和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整个社会正在由“要我科普”向“我要科普”转变,工作成效逐步凸显。近两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科协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推动全域科普全方位开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天津市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全域科普作为对各区进行绩效考核的内容,《天津市街道工作条例》将科普工作列入街道基本职责,有力夯实了属地责任;海河传媒中心等主流媒体落实科普宣传责任,构建科普资源联动推送体系,推动科普传播由“资源找媒体”转变为“媒体找资源”;各区在实践中,创造了“科普星期六”、“少年科学院”、“科普小镇”等特色品牌,推动了全域科普在基层的生动实施。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天津全域科普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二)宁夏科协“三长”工作主要做法。宁夏科协围绕“3+1”试点工作,着重在“打基础上下功夫、在管长远上下功夫、在求实效上下功夫”,实现了“三长”引领科技志愿服务常态化,有力夯实了基层科协组织基础,提升了科协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近两年来,制定推进“3+1”工作“2019年建体系、2020年抓规范、2021年促提升”三年规划,出台《基层科协“三长”人员管理办法》等,全面推动“3+1”试点工作落实,实现县乡科协组织吸纳“三长”全覆盖。把牵头成立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作为考核评价“三长”的重要指标,依托“三长”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其中“三长”牵头组建420支,有力地壮大了科技志愿服务力量。始终把“三长”发挥作用作为推进“3+1”工作落脚点,探索建立以强化机制和资金两个保障,发挥好基层科协、“三长”人员、“基层科普信息员”三个作用,确保作用发挥、精准服务、活动融入三个到位为主要内容的“233”工作模式,引导“三长”深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群众充分认可。

(三)四川科协“科普共享基地”工作主要做法。四川省科协倾力打造互联网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天府科技云”,将科普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全省各类科普资源,整合聚集至“天府科技云”,通过百姓点单,科协服务的模式,打造线上预约线下参观体验或者足不出户畅游全省高品质科普基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便捷、高效、共享的科普服务。目前,四川省科协通过建立科普共享管理机制、组织科普共享基地入驻、优化科普共享基地服务方式、建立科普共享基地激励措施等,全省有超过800多家科普共享基地为城乡群众提供智慧精准科普服务,实现了用户和科普共享基地双赢。

(四)关于做好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张晓红在专题讲座中谈到: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服务性、组织性。志愿服务无报酬,但志愿服务有成本,科技志愿服务要实行专业化管理。要明确目标;要顶层设计;要健全科技志愿服务组织;要明确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要培养骨干志愿者队伍;要加强基本保障(做好记录,出具服务证明;开展志愿服务分享、表彰;评选星级志愿者,体现志愿者的价值;举办相关项目比赛,涵养和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四、我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措施

中国科协在天津召开全域科普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现场会,是新时期创新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省科普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全省各级科协要切实采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一)积极开展全域科普城市建设。各级科协要将全域科普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全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建立完善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科普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支持黄石市申报中国科协全域地矿科普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同时,支持鼓励其他市州和县市区实施全域科普。

(二)深化拓展“3+1”试点工作。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全域科普与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广泛动员“三长”建“三会”、领三队、进驻两个中心、践行“四服务”活动,全面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实施优秀“三长”支撑行动计划,评选优秀“三长”工作案例,以奖代补支持“三长”开展活动,增强“三长”对科协组织的荣誉感、获得感、使命感。

(三)扎实推进科技志愿服务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科技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定科技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科技志愿服务队进驻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任务,结合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举办科普报告、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农技服务、医疗服务、青少年科技教育等各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科协系统志愿服务品牌。

(四)着力打造科普“云平台”。要大力实施湖北科普网的改造升级,整合优质资源,将我省各类科普资源聚合至“科普湖北”云平台,打造特色科普栏目,兼顾总体性和地方性,充分体现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优势,建立科普联盟,实现网上互联互通,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便捷、高效、共享的科普服务。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1年2月5日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信息中心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