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红

女,汉族,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

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

长期专注猪基因组与育种研究,在猪功能基因组、育种技术创新及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5件。创建高效液相基因芯片分型技术,创制出猪功能位点基因芯片并实现商业化应用;研发出唯一可处理百万级群体、兼具基因组选择和精准选配功能的育种新工具,创建猪基因组育种工程化应用体系,持续选育瘦肉猪新品系,多途径培育猪新种质,推动我国猪育种技术升级发展。

担任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组委,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游艾青

男,汉族,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

现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在水稻育种技术与方法研究、水稻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获发明专利20项,新品种权1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篇。创制出垩白低、食味高、香味浓的优异种质,培育长粒形优质食味中籼稻新品种 29个,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统一,累计应用1.2亿亩,增产稻谷36.5亿斤。成果应用打造了国宝桥米等20多个知名优质稻米品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担任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委员会主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党的十九大代表。

史玉升

男,汉族,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增材制造材料合成与加工技术研究,在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及其宏微观结构一体化制备工艺与装备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起草国标6项,授权发明专利219件,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530篇。发明聚合物、陶瓷、金属等系列增材制造专用材料,为突破国产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种类少、性能低等瓶颈问题做出了贡献;研发系列宏微观结构一体化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为原位、梯度与功能结构制备提供了新手段。

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分会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项、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等。

严建兵

男,汉族,1976年5月生,民盟盟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长期从事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作物趋同驯化规律,阐明了玉米单倍体诱导的分子机制,系统解析了玉米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93篇;获得授权专利17项、其中PCT专利2项,部分专利已获得转化。

担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春和

男,汉族,1962年1月生,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春和院士长期从事我国能源地下战略储备工程技术及理论的研究,出版专著6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项,参编行业规范4部。他主持完成了亚洲首座地下盐穴储气库系列科研项目,解决了层状盐矿大型储气库建造重大科技难题,书写了让采空区地质隐患向宝贵地下储库资源转变的传奇,是我国层状盐岩储气库的开拓者之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技术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湖北省首届杰出人才等荣誉奖励。第十四届武汉市政协委员。

吴伟

男,汉族,1984年6月生,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功能印刷材料和印刷电子制造技术研究,在印刷图文信息防伪和加密技术,印刷电子制造和智能包装应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发表SCI论文110篇,出版印刷电子专著1部,攻克了特定波长下全彩色防伪加密图像的印刷制造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解决了薄膜类电子器件印刷制造中存在的结构精度不高和套印不准等共性难题,相关成果推动了传统印刷行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和核心油墨创新。

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领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印刷技术委员会委员。荣获STAM Best Paper Award、第十五届毕昇印刷技术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二等奖。

陈学东

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

长期从事机械动力学设计与控制研究,发表SCI论文102篇、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28件、软著30项,形成论文专利标准软件硬件系统的知识产权。攻克超精装备控精度、动载装备减振动、重载装备增强度等核心技术,率先研发纳米精度工作台、准零刚度减振器、大型结构动态试验系统等,应用于15类50种重大装备,为突破“卡脖子”实现国产自主可控作出重要贡献。

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

金海

男,汉族,196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研究,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资源管理、拓扑互联,以及高性能并行系统的领域定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等重要科研任务;发表IEEE/ACM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20篇,谷歌学术H-index 82,总引用31000余次;获国际发明专利28项。研发了以热部署和热迁移为核心的分布式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网间协作和树网结合的分布式系统拓扑组织机制、基于数据流模式的并行系统领域定制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等创造性成果。

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IEEE计算机学会会士评审委员会副主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等奖2项。

夏军

男,汉族,1954年9月生,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时变非线性理论、流域“水量-水质-水生态-水管理”的系统综合与集成创新,以及在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综合管理与应用和国际合作,取得了系统性成果。他创新了水文非线性理论与方法,揭示了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时变增益非线性机理,推动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引擎的水文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发展了流域水系统理论方法,研发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及长江模拟器,应用到变化下流域水安全适应管理,产生了突出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在国际水组织及全球水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改善全球水管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水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G1)、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国际水资源与环境研究终身成就奖等奖励和荣誉。

董念国

男,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深耕心血管外科医、教、研工作 37 年,施行危重心脏手术逾万例,是中国儿童心脏移植引领者、新型微创心衰器械支持治疗开拓者、全球细胞化心脏瓣膜材料研发应用开创者。主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135篇,主编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27项;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技术规范/共识8项。对提升心衰外科治疗效果、解决心衰器械支持治疗“卡脖子”技术、破解生物瓣衰败国际难题作出重要贡献。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会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全国创新争先奖自开展以来,湖北共有2个团队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7名个人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38名个人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湖北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