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湖北)网上巡展
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依托武汉大学深厚的水利学科资源建立而成,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有力阵地。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校内,总用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馆内展教面积300平方米左右。 (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水利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情系人民,大力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书写出一篇篇水利人生华彩篇章,为中华民族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全面...

著名教育家、水利专家:张瑞瑾

发布日期:2024-07-19   来源: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a6efce1b9d16fdfa2bd0fbd4b78f8c5494ee7b4f.webp.png

张瑞瑾 (1917年1月-1998年12月)  我国著名教育家、水利专家,长期致力于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40年代,张瑞瑾教授通过分析重要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出黄河年均挟带泥沙量约为15亿吨的科学数据;50年代提出泥沙沉速和泥沙起动等计算公式;60年代提出水流挟沙力公式,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治黄规划工作会议并任治黄规划组副组长;70年代,参与葛洲坝工程设计,提出了解决船闸上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的基本途径“静水过船,动水冲沙”方案;80年代初,曾担任三峡工程泥沙研究协调组组长,为以后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解决做出了贡献。丹江口水库、三门峡工程等比较大型的水利建设工程中几乎都有张瑞瑾忙碌的身影。

20世纪50年代,他参与创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张瑞瑾根据中国国情首创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本科专业,为我国在该专业的研究工作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