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布日期:2019-08-19  作者:  来源:新华网  

习近平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生动再现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对阐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很有意义。

习近平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8月18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总结座谈会在甘肃会宁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号召全国新闻战线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党的初心和使命、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号召和嘱托,6月11日至8月18日,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先后有1300余名记者追随当年红军长征步伐,深入实地采访,累计跨越16000余公里,推出10000余篇鲜活生动、形式多样的报道,网上总阅读量近20亿次,社会反响热烈。

永远的红飘带——从革命长征路到发展新征程

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自此,一条熠熠生辉的红飘带,永恒地铭刻在神州大地,荡气回肠,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必将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向时代交出一份圆满答卷。

0001.jpg

游客在腊子口战役旧址参观腊子口战役纪念碑(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信仰之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信仰的力量能有多强大?

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对于红军身后留下的一长串数字,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三大洲》一书中称赞:“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于都出发,次年10月到达陕北,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部队出发时8万多人,抵达陕北时仅余六七千人。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南下湘中开始,历时11个月,行军16000余里,进行大小战斗110多次,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历时1年7个月,行程近万里,于1936年10月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红二十五军,在同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孤军远征,行程近万里,先期达到陕北后巩固了根据地,主动接济随后到来的中央红军,毛泽东称赞“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0002.jpg

这是7月21日在云南省禄劝县拍摄的金沙江皎平渡口。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信仰的力量,好似葵花向阳,让红军战士克服千难万险,也要到达胜利的彼岸。

君不见,巍巍雪山之上,无数战士手脚并用,逆风而行。有人倒下、有人昏迷,甚至有战士牺牲前,还不忘留下自己的党费。

君不见,茫茫草地之中,没有村舍道路,有的只是漫漫泥泽。红军战士前赴后继,一个人牺牲了,后边的人强忍泪水,接续前行。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正是理想之光,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向前。

0003.jpg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长征,是一次思想交锋的万里征程。除了面对追兵阻敌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还面临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中央红军在血战湘江中损失过半,由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追兵还不断地包抄过来,出路到底在哪里?

历史在此刻把聚光灯投向遵义。

80余年前,在位于遵义市子尹路的贵州旧军阀柏辉章公馆里,一场“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会议在此召开。

0004.jpg

游客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参观(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持续3天的会议,几乎每天都开到深夜。一次次激烈的争论、批评与自我批评之中,诸多问题得以解决——

全面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失败的教训。

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相应的战略战术。

深刻地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0005.jpg

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的记者在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会议旧址采访(8月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遵义会议后,北上途中的历次决议:瓦窑堡的窑洞中、洛川的会议室里、凤凰山麓的煤油灯旁,都不断让党走向成熟,直至中国共产党人擎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促成全民族的觉醒与团结。

长征,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百炼成钢,从这里走来,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出了历史先声。

漫漫长征路,一次次警醒共产党人: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9000余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今日中国的中流砥柱,在80多年前的长征结束时,就有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磅礴伟力。

0006.jpg

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的记者在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革命旧址采访(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初心之路:勿忘人民的真理实践

长征,一次检验真理、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紧紧依靠群众,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长征路上红军奉行的不二守则。

献身干革命,毁家纾国难。正因为此,无数劳苦大众前赴后继,不断壮大红军队伍。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长征途中,红军普通士兵年龄不到20岁,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也只有25岁。这样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什么能“不惜身死救天下”?“理想信念高于天”的力量又来源于哪?

0007.jpg

参观者在刘志丹烈士陵园参观(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答案,在无数革命先烈的故事中——

出生于陕北农村的刘志丹自幼目睹家乡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萌发了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愿望。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组织的安排下,考入黄埔军校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组织起义暴动,成为了西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之一。陕北最终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革命,往往伴随着牺牲。1936年4月,刘志丹不幸牺牲于东征路上,年仅33岁。毛泽东闻此噩耗,为他题词——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0008.jpg

这是谢子长故居外景(8月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他青天。”如今的谢子长故居门前,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作为陕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谢子长有着鲜明的为民情怀。”谢子长后人、陕西省委巡视组组长谢京帅对记者说,因为为民请命、爱民如子,他在陕北被称为“谢青天”。

谢子长在征战中多次负伤,疗伤期间,群众送来一篮鸡蛋,他只留一个,送来一袋面,只留一勺。他病逝时,年仅38岁。

革命英雄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他们身上“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情怀,激发出气壮山河的力量,锻造了铁流般的队伍。

在整个苏区时期,闽西先后有10万工农子弟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中有2.6万闽西儿女,而到达陕北时仅存2000多人。

0009.jpg

这是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外景(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湘江战役中,6000名闽西子弟组成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担任后卫任务,在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被敌人截断,几乎全军覆灭。

师长陈树湘鏖战到弹尽粮绝,因腹部中弹不幸被捕。宁死不屈的陈树湘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扯断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兑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这正是红军所到之处,受到人民拥戴的原因——

红军就是工农队伍,为了人民利益而战。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

长征途中,红军曾经过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因为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真诚帮助穷苦百姓,当地群众盛赞红军是“仁义之师”。

0010.jpg

在宁夏西吉县单家集村,西吉县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在介绍“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匾(复制品)(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在宁夏西吉县回民聚集的单家集村,一块上书“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匾格外引人注目。

长征期间,红二十五军初到单家集时,颁布了 “三大禁令、四项注意”,深得回族群众支持。之后中央红军来时,马上受到热烈欢迎,“这家抢,那家迎,又烧炕又做饭。”

以真心对待人民,人民也会还以真心。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武阳桥畔,《十送红军》所反映出的军民鱼水情,至今还在为人所津津乐道。

“金沙水拍云崖暖”,一个“暖”字,既道出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摆脱敌军围困的喜悦,也缘于红军从老百姓那里感受到的温暖。

640.webp (1).jpg

这是皎平渡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展示的当年参与渡江船工的肖像(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红军长征经过禄劝县,除了在皎平渡参与渡江的37名船工外,给红军带过路和帮助过红军的当地群众,史料中明确记载有姓名的就有135人……

军民一心、生死与共,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根本所系。

奋斗之路:长征精神的薪火相传

长征,锻造了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国革命的不朽传奇。而这座历史丰碑,也指引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如今,长征播撒下的种子悄悄发芽,在红军走过的地方茁壮成长。

640.webp (2).jpg

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的红军烈士后代钟鸣(左)在中复村观寿公祠前为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的记者讲述长征的故事(6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他们不忘初心,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在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的观寿公祠前,“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石碑,似乎在诉说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56岁的钟鸣是中复村的红军烈士后代。30年前,钟鸣就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红色史料、学习革命历史,进行义务讲解。

后来,他的儿子也回到家乡做起红色讲解员。父子俩希望,通过口耳相传,让这里的红色精神永远传承。

如今,长征路上许多地标都活跃着“红色讲解员”。正因为他们,长征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感人、深入人心。

640.webp (3).jpg

这是矗立在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的三棵“红军树”(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回望历史,为了更好前行。

在湖北省石首市,三棵葱翠的“红军树”一字排开,矗立在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67岁的守树人刘克树,已看护这棵“红军树”31年。

他的父亲刘道明是原桃花山苏维埃政府主席。“父亲与红军树的感情很深,多年来一直给人讲红军故事。”

时光荏苒,初心不变。父亲去世后,刘克树辞去工作,接替父亲守护“红军树”。“我守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石首儿女的红色精神家园。”

640.webp (4).jpg

在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67岁的守树人刘克树在“红军树”前与他的孙辈合影(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他们牢记使命,弘扬长征精神,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一不能忘本,二不能吃老本。”谢京帅说,不忘本,就是坚守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不吃老本,就是不能故步自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80余载斗转星移,硝烟散尽处赞歌仍在。“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一曲兴国山歌传唱80多年,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也传承至今。

作为“十三五”贫困村,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乡龙溪村,大部分房屋都在半山腰和坑沟里。这里的坡陡、路窄、弯急。100多个贫困户散落在山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2017年,乡党委副书记袁勇锋主动请缨,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几年来,他把龙溪村当成了家乡,把贫困户当成了家人。通过架桥修路,发展蓝莓、生姜、高山蔬菜等扶贫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新变化、新气象不断涌现。

位于长汀县四都镇的楼子坝村,如今河水清冽、道路平坦、花团锦簇。“党和政府时刻挂念着老区人民,持续投入帮扶资金!”村党支部书记陈先发说。

在政府支持下,陈先发带头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50亩,发展台湾大肉黄姜、槟榔芋种植,探索杂交水稻育种和中药材种植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

记者再走长征路发现,红土地上建起一个个合作社、生态园、养殖厂。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农村城镇中那些革命古迹周围。

80余载,长征这条永不褪色的红色飘带,气贯长虹,串联起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

80余载,长征这一薪火相传的精神旗帜,历久弥新,激励着中华儿女一往无前。

穿越战争烽火,迎来沧桑巨变,走过峥嵘岁月,迈向崭新时代……(记者宋振远、孙少龙、胡璐、朱超、刘羽佳,参与记者刘书云、梁军、任玮)


copyright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05063号-3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邮编:430071
设计制作:湖北省科协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