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荆楚科技工作者”| 潘家军:坐镇一线的“治水治江人”
发布日期:2024-10-25 来源:湖北省科协调宣部 武汉科技报
编者按:在荆楚大地科技战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将个人理想融入科学发展需要,在前沿领域和基础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或埋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或与疾病较量,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或把科学讲成故事,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他们兢兢业业,始终响应和践行着新时代的召唤,弘扬着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近日,为进一步宣传好科学家精神,讲好湖北科技工作者的鲜活故事,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跃马扬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湖北省科协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开展2024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展示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深入采访一批湖北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并推出相关专栏,讲述他们潜心科技攻关、勇攀高峰的动人故事。
——记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土工研究所所长潘家军
武汉科技报讯(记者 任文)长江科学院岩土楼七楼办公室晚上常亮着一盏灯。
“一看就知道是潘所还驻守在办公室。”潘家军的同事说,一到项目立项投标、科研攻关、结题验收的各个关键环节,潘所长就常放弃休息时间,带领大家埋头苦干,按时高质量推进工作。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鲜花掌声,他十多年如一日潜心攻关,扎根治水治江一线,带领科研团队矢志不移坚持创新。日前,潘家军获评为2024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极端环境下开展超百米现场旁压试验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干流上,工程所在地海拔3000米,年平均温度10。9℃,极端最高温度35。9℃,极端最低温度-15。9℃。
领衔接到这个工程后,潘家军带领团队克服高寒高海拔等恶劣环境的影响,全方位跟进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最大坝高达295m)的建设过程,多次前往工程现场和参加设计、施工的单位沟通交流,为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出谋划策。
针对高土石坝原级配粗粒料力学参数难以准确测定问题,他提出在大坝堆石体中进行超百米级现场旁压测试。这是一个前无案例的设想和试验,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潘家军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从钻孔技术、试验设备、测试方法、成果分析等方面进行攻关和创新。“数十次方案研讨和试验尝试,最终成功在两河口大坝上游堆石区完成现场超深旁压试验(国内外首次),最大试验深度达到103m。”潘家军开心地说道。
在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潘家军创造性地提出并验证了粗粒料旁压模量当量密度法,破解了粗粒料力学特性缩尺效应难题。针对高土石坝在填筑阶段、初蓄阶段和长期运行阶段的复杂服役条件,通过深入开展筑坝堆石料本构理论研究,他提出了高土石坝多场耦合计算分析方法,搭建算法框架并编程实现该计算方法,揭示了高土石坝性能的时空演化规律,解决了高土石坝长期服役性能安全评价难题。以上成果为保障大坝建设和运行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科学研究服务于工程实践
为掌握高坝大库建设的施工条件和地质条件,潘家军实地踏勘了数十个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跟踪落实了一批重要工程的科技服务项目。
进行国家“172”重点工程驮英水库工程的科研时,潘家军初与业主洽谈联系后,仅承担了一项10余万的项目。后多次赴驮英工程现场踏勘。深入了解项目业主的实际需求后,他组织项目立项研讨会商,稳步推进项目科学执行、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确保质量并按时完成成果报告,在合同框架内尽量满足业主需求,与项目业主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
业主感受到了潘家军的认真,并对团队充满信心,合作的项目合同额也越来越大,后续签订了从数十万到上千万的多个合同,合同内容涉及到筑坝材料科学试验、大坝度汛安全评价、软岩筑坝变形协调与控制技术、坝体质量检测等各个方面。
依靠务实、严谨、认真、执着的品质,他研制了大型土工微摩擦真三轴试验系统,发展了粗粒料的长科院本构模型,研发统一预测高土石坝施工期、蓄水运行期和经受地震作用下变形规律的计算机软件,实现了高土石坝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价;揭示了大坝防渗墙端部与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相关接触模拟新方法,解决了准确预测深厚覆盖层上高心墙堆石坝的应力变形性态的技术难题。其研究成果促进了粗粒料的本构理论发展,为高土石坝变形控制与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保障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8月3日凌晨3时30分左右,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接到水利部指示后迅速行动,作为水利部专家组组长,潘家军第一时间动身前往灾区现场,指导康定姑咱“8·03”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他克服恶劣天气和复杂环境等不利因素,深入灾区、实地查勘,分析灾情、雨水情、地质与水文观测资料等,剖析灾害发生原因,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技术建议,结合“四预”工作落实情况,查找防御漏洞,践行水旱灾害防御使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潘家军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专题以及南水北调、乌东德、两河口等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科研项目60余项。
他坚持从工程实践中凝练科技问题,针对筑坝粗粒料缺乏可靠的三维应力试验设备,粗粒料的力学特性 “测不准”问题,研制了大型土工微摩擦真三轴试验系统;针对现有本构模型存在不足,土石坝的应力变形“算不准”问题,发展了长科院“本构理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先后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三四层次人才”,长江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核心人才”工程、创新工作室,多次荣获院“优秀职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记功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