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六届科普先进工作者 | 王镝:用心讲好地球故事
发布日期:2024-04-30 来源:省科协普及部、武汉科技报
编者按:他们扎根基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科学知识;他们投身科研,以实际行动诠释科学精神;他们创新传播方式,让科普插上“翅膀”惠及更多人群……他们是湖北省科普工作的先进代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重要指示。
为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科普工作者牢记使命,开拓创新,在科普工作中不断作出新的成绩,湖北省科协特策划推出“第六届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代表风采”宣传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深度挖掘并集中展现一批先进代表人物,讲述他们扎根一线潜心科普,做出突出贡献的动人故事。
王镝:用心讲好地球故事
武汉科技报讯(记者 丁莹 视频 徐阳)在汉口解放大道繁华的商业圈之中,这座身在闹市、外观并不起眼的湖北地质博物馆,栉风沐雨七十载,馆内大有乾坤。1月25日,馆长王镝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示,湖北地质博物馆将充分立足馆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打造智慧博物馆,持续抓好展览展示、科研科普、文化传播和服务保障等功能的提升。
传承薪火,助力全省地质公园科普建设
“在我们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块很不起眼的圆柱体形状的石头,如果不介绍的话,大家肯定猜不到这是什么石头。它就是三峡大坝基岩,我们的三峡大坝就是建立在这种岩石之上。”王镝指着博物馆门口一块灰白色圆柱石头介绍,这块岩石取自三峡大坝坝址所在地,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地下的新元古代角闪黑云英云闪长岩,距今约8.6亿年之久。这种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组成,它是一种岩浆侵入地壳形成的侵入岩,岩性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透水性低,是地质工作者寻觅24年找到的理想基岩,大坝的故事就是从这块石头开始的。
湖北地质局作为最先参与大坝选址工作的单位之一,历经24年的地质勘察、论证和研究,首先提出选用三斗坪坝段作为坝址,最终几经论证后被国家采纳,为三峡大坝的选址及后期勘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块不起眼的石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它不仅记录着三峡大坝重要的地质信息,更体现了我们湖北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见证了我们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所作出的地质贡献”在王镝心中,地质前辈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和科学精神,时刻激励着他不断前行。近年来,他先后负责和参与神农架、大别山、远安等世界级、国家级地质公园创建,承担数十个小型科普场馆设计建设工作,策划系列地质科普研学活动,为推进科普工作服务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科普智慧和力量。
奉献社会,打造地质科普实践高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我想最能打动我们的就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提起2017年的世界地球日,王镝仍记忆犹新,“我们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给山区的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场地质标本展览。在活动现场,我看到的是一双双放光的眼睛,听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提问,在那场活动中,我们的科普工作者都像打了鸡血一样,都想抓紧时间,给孩子们解答更多的问题,与他们更多地交流。”
那场活动,让王镝更加体会到了科普工作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做好科普工作的信念。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开展“红领巾地质讲解员”“移动地质博物馆”“湖北地博大讲堂”系列活动,与省科协、湖北卫视、楚天传媒合作开展“荆楚科普大讲堂”“云游湖北地博”等系列线上直播活动,参与省直机关青年科技公益讲堂,服务在线观众数十万人次。为了更好地将地质科普惠及更多的人群,王镝组织青年党员成立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打造“科普五进”品牌,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党政机关、进景区。他先后策划推出“关爱我省驰援沪吉抗疫医务人员家属”专场科普活动,在龟山建成武汉市内首个景区地质科普园,将科普盛宴送到家门口。
在王镝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湖北地质博物馆先后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武汉市中小学科普研学教育基地、江汉区少年队校外实践基地等多项荣誉,“湖北地博”品牌形象力逐渐提升,湖北地质科普窗口作用逐步彰显。
弘扬文化,讲好美丽地球故事
“说起地质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一样,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更通俗地讲,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物质和演变过程,都是地质学的研究范畴。”王镝表示,可能大家都觉得地质学科深奥难懂,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恰恰相反,地质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之中。例如盖房子用到的花岗岩,汽车用到的石油和天然气,新能源行业用到的锂电池,治疗肠胃不适的蒙脱石散,这些都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矿产资源,都是需要地质工作者通过科学研究去发现的。
向社会公众科普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弘扬地质文化,是王镝始终记在心头、扛在肩头的责任。他策划推出学习强国平台“湖北地质之最”专题科普、“湖北精品地质标本推介”等系列地质文化宣介活动,系统科普湖北省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美学价值的地质资源,累计点击阅读量超两百万人次;多年来积极组织承办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技周专题科普,“奋进七十载 展现新作为 献礼二十大” 系列科普活动被评为湖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所在单位多次荣获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科普作品创作是更好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湖北省科协、湖北省地质学会大力支持下,王镝团队组织编写《湖北的远古生命—脊椎动物之海生爬行动物》《地学科普系列丛书—黄石地矿科普研学》等多部科普书籍,编创“湖北有宝”“防灾避灾 你我同行”“一桥飞架 天堑通途”等系列科普视频,先后荣获湖北省、武汉市优秀科普作品奖。本人也多次荣获学习强国新媒体合作优秀个人、中国自然资源报优秀传播员等荣誉。
“我们要更加履行好社会公益责任,一如既往地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科普服务,弘扬好李四光精神,讲好湖北地质故事。”近年来,王镝和团队一起,聚力科普成果转化,发展科普产业经济 。他们先后助力地方创建国家级地质文化村 3 个,助推远安落星村和麻城黄市坳村获批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完成神农架青天袍地质文化村申报工作;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需求,聚焦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成功谋划将松滋、长阳两处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打造成科普转化基地,探索科普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