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报: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周刚:玉米地里的“追梦人”

发布日期:2024-01-24  来源:湖北省科协调宣部 武汉科技报  


编者按:以国之所需为己任,他们矢志报国,锐意攻关;以民之所望为方向,他们不忘初心,甘于奉献……他们是广大战斗在荆楚大地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竭尽所能贡献力量,他们的品质与精神之光,闪耀在荆楚大地广袤的星空。

近日,为传承湖北科学家精神,讲好湖北科技工作者的鲜活故事,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跃马扬鞭,奋进新征程,湖北省科协特主办“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深入采访一批湖北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并推出相关专栏,讲述他们潜心科技创新的动人故事。

3_new.png

玉米地里的“追梦人”——记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周刚

1706062564923001141.png

199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以后,他一直在十堰市农科院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至今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0多项。

他叫周刚,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玉米地里的“追梦人”。

20多年累计种植各类自交系20万余份

电话那头的他,正在海南的试验地里播种。“海南是中国的南繁硅谷,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出自这里的培育。”周刚介绍说。每年的4月至10月上旬,他都在十堰基地工作;秋收过后,他匆匆赶往海南基地开展科研,一走又是半年——这似乎成了周刚日常生活中的“不二轨迹”,或者说“候鸟式”人生。

二十多年以来,这位正高级农艺师像一位忠实的“守望者”,为了选育出优异玉米自交系,每天都在田间反反复复、一丝不苟的观察记载,重复着套袋、授粉的劳作。

长期致力于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周刚在热带群体驯化、热带种质导入温带种质等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西南山区因独特的气候条件,玉米容易面临肆虐的灰斑病、白斑病等灾害,同时大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也威胁着玉米的生产。选育抗病抗逆品种成为解决生产上的当务之急,创制抗病抗逆优异种质资源是根本途径。周刚利用“墨白963”“墨白962”“CIM-17”“CIM-7”等热带种质,把它们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广泛丰富的抗性基因导入温带种质中,成功选育出美C、WD02、WD09等一系列优异自交系,极大丰富了湖北乃至西南山区的种质遗传基础,组配出一批优良玉米新品种。

迄今为止,他累计种植各类自交系20万余份,调查记载各种数据200余万个,现拥有性状优良、基本稳定自交系4000余份,骨干系300余份,育成了一批植株性状优、果穗性状好、抗病、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

1706062602112077445.png

杰出作品连续多年作为湖北省主推品种

虽然玉米是十堰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得到大面积的广泛种植,但因十堰高山气候比较典型,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地少,前些年种植方式较落后,经济效益一直不理想。

立足当地地理条件,如何打破这个困境?周刚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玉米轻简化栽培、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研究,同时着手培育玉米新品种。

为筛选出优良组合,他平均每年授粉3万余穗。玉米授粉时正值高温季节,田间酷热,温度常超过40度……为了选育更优质的品种,周刚穿梭在玉米林间,顾不上叶片不时划伤皮肤,管不了伤口在粘糊糊的汗水里火辣辣的疼痛。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主持选育的玉米新品种“鄂玉10号”“鄂玉16”“鄂玉25”“郧单19”等系列新品种,为十堰市山区玉米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鄂玉25”更是他的杰出作品。

“鄂玉25”是在“鄂玉16号”的基础上,将热带种质导入后者的父本系,经连续自交获得新系美C,再组配选育出的国审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80kg,比对照“鄂玉10号”增产10.29%;抗病抗逆性强,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抗玉米螟。一经推广,该品种连续多年作为湖北省主推品种和湖北省山区区试对照种。

据统计,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周刚选育的一系列品种近年来在西南地区累计推广1.3亿亩,新增经济效益100多亿元,有的还漂洋过海,在非洲等地种植“安家”。

1706062612178065903.png

发挥专业优势 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去南繁前,周刚在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科研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曾给同事们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何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守护国家的种业安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心得。

在他心目中,“种子”是农业的生命。国家已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制订了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就应该立足自身岗位,居于田、思于田、地做纸、汗做墨,贡献全部的力量。

为了深入乡村宣传、示范、推广团队的新品牌,山路崎岖,没有车辆,他就肩扛手提,饿了就啃口面包、喝口水,一双脚变成了铁脚,解放鞋磨破了无数双。每当别人问起他苦不苦、累不累的时候,他笑着说:“说不苦不累那是假话,要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切也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武汉科技报记者任文)

责任编辑:郝好 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