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园区科协典型案例巡礼二

发布日期:2024-07-04  来源:省科协计划财务部  


集聚企业力量  共促创新发展

—— 全省园区科协典型案例巡礼二

园区作为企业生产和科技研发的主要载体,科技工作者密集,科技资源丰富,汇聚了人才、产业、资金、技术等众多创新驱动发展要素,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具有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在园区开展科学普及、学术交流、产学研合作、人才托举、平台建设、创新服务等系列活动,将有利于把更多创新要素引入园区,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省现有园区科协42家。今年6月,中国科协在全国开展园区科协典型案例遴选工作,经市州科协推荐,省科协审核,我们推选了全省10个园区科协典型案例,拟分两期进行宣传。第二期展示5个案例,供参考学习。

【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协案例】  以科普、科创、科技人才服务为主要工作方向,着力提高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成立了以科技工作者为主的科普志愿服务队,开展了“防震减灾”、“健康饮食”、“反诈防骗”、“碳关税”“安全生产”“知识产权”等多场科普讲座,制作的《氚流入海,何去何从?》《AI是否可以代替人类?》获省科普短视频大赛二、三等奖。高标准建设“科创中心”,厚植“国家火炬荆州经开区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

 

支持菲利华、五方光电、恒隆建设等单位建立研究机构,积极与光谷科创大走廊有效对接,形成“研发在武汉、加速转化在经开区”的科创局面。支持开发区企业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多渠道、多层次引进人才,与长江大学共建“百企百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确保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科协案例】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搭建了省市级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锚定鄂州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武鄂同城化发展“桥头堡”、光谷科创大走廊重要创新“策源地”、武汉新城新兴产业“集聚区”目标定位,强化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和创新载体落地。 

  

通过组织培训、项目建设、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产学研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葛店经开区出台《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有效改善创新创业环境。2023年举办了“回望建市路 科技创未来”暨协同创新共建科创高地主题活动,“海智专家荆楚行”鄂州分会场暨重点产业对接会,均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协案例】  以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工作重心,组建了包括政府机构、群团组织、中介机构在内科技工作者服务组织,组织成员各司其职,通过强化科技工作者需求征集,有针对性开展服务。 

 

注重阵地建设,在开发区推动成立了海智工作基地、科技工作者之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层站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等8个政府服务创新创业机构,引进财税、法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等16大类中介服务企业35家,实现服务科技工作者功能全覆盖。做实科技工作者服务,举办科技工作者迎中秋国庆茶话会、科技人才青年职工联谊会等活动,推动高新区出台人才政策,对企业科技人才住房、教育、交通等进行补贴,解决科技工作者的生活需求,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 

 

【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协案例】 以加强“两链”融合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向开发区企业集聚。大力推进“筑巢引凤”、“筑巢固凤”行动,依托“3+X”产业聚集人才。聚焦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及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信息。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引导高校、尖端人才揭榜园区产业重大技术难题。 

 

围绕产业链、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主动走出去,与武汉高校、科研单位开展对接,采取柔性形式将人才与技术引进来,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汉川,孵化在武汉、加速在汉川的良好格局。举办汉派荟直播人才特训营,为园区企业开辟市场新赛道、破解后疫情时代市场不景气的难题。推动沃特威电子创建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汉川际华3509纺织有限公司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建“湖北省应急救援防护纺织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通城经济开发区科协案例】  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着力推动园区科技资源科普化。支持企业单独建设科技馆、博物馆或利用产品营销展厅、企业文化展厅等开展科普活动,已建成瀛通通讯科技馆、平安电工云母博物馆、黄袍山公司油茶博物馆、润康药业中药材博物馆等场馆10余处,总面积达6000余平米。 

 

推动10余家园区企业开放科研生产场所,支持企业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条件下,赋予生产线、生产设备科普展教功能,有序开放,发挥科普作用。积极推动园区企业走进社区学校,通过产品推广、人员招聘、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科普活动有机融合。近两年,园区企业共接待参观者3余人次,组织开展各类科普和技术推广相关活动20余场次,既有力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又弥补了偏远山区科普资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