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观看和积极参与,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和屏幕前的观众说一声再见吧!”随着科普志愿者黄珊的话音落下,“荆楚电力”“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公众号后台纷纷收到来自各地的观众带着“科技”“绿电”字样的留言。而这这一切其实源于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的一次探秘活动。
据了解2023年以来,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以土店子为代表的“四村一镇”建设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项目。那么土店子村作为偏远山区能源供给模式的代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又遇到过哪些问题?为了探索恩施首个绿电村背后的秘密,5月30日,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的科技志愿者黄珊,带领观众深入土店子探点解密。
探秘的第一站来到湖北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孪生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对村里每条电路的情况了如指掌并智能调节各种资源”据项目负责人肖波介绍,该数字孪生平台可以联合主动平衡协同控制系统、系列智能终端,打造智慧配电网络,是土店子村电力系统的超级大脑。
探秘的第二站位于不远处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项目,在项目负责人肖波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截止到去年湖北省就已经实现了充电桩乡镇全覆盖,大大完善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我平时都开电车,回来之后家门口就能充电,充满一次才50多块钱,不像之前加油,一次就要300。”村里民宿的老板张哥一边充电一边满脸微笑的向黄珊介绍。
探秘的第三站,志愿者黄珊偶遇了参加研学活动的小朋友,和小朋友一起揭秘了光伏桌椅的巧思,光伏棚子产生的电会储存至电池座椅里,并通过桌面的无线充电及usb插口为手机提供免费充电服务。
探秘的第四站,志愿者黄珊来到了黑猪养殖基地,据项目负责人肖波介绍,为保护当地清瓦泥房建筑,特意采用重量只有普通光伏板三分之一的轻质光伏板,同时设置融雪装置在冰雪天气释放热量融化冰雪,保证特殊天气中光伏的正常运转,不浪费当地全年1400小时的日照时间。
探秘的第五站,在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周淼的带领下,学会参观了沼气发电项目。“土店子村畜牧业发达,通过沼气电厂集中处理畜牧粪便不但可以美化乡村环境,还能将有机废物合理利用,为村民增加额外的收入。另外沼气发电还可以与风光电力形成互补,在阴雨天气填补发电空缺,为乡村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过周淼的讲解,学会了解到,为保证冬季沼气工程的正常运转和效率,建设过程中专门引入加热装置保证菌群活跃运转,同时加装工业级自动控制模块,保证全流程自动、远程的监控,减小运维压力,保证沼气站无人监守仍能正常运转。
细微之处见匠心,从每一个环节出发,确保技术的高效运行这种对科学严谨态度和对工艺精细操作的追求,诠释着精益求精的科学家精神,并激发观众创新、向上的创造活力。
“智慧梨园是我们种-养-沼-电全循环综合开发模式的最后一站,通过沼气发电厂生产的沼液调节土壤质量,配合智能管家——环境监测装置实现自动灌溉,和智能保安——太阳能杀虫、驱鸟设备,强强联手守护梨树长大。”探秘活动的第六站,项目负责人陈文涛用风趣幽默的介绍,向学会展示了梨园的“智能管家”和“智能保安”,揭秘了土店子村的梨为什么鲜甜可口,入口化渣。
“村里变化太大了!改造之后环境优美了不少。我们之前做饭都是用煤气或者柴火,用完之后还要跑到巴东县去换,一个月就要换四坛,一坛160,一个月煤气费就得六百多。现在换成这些电器产品,全屋加下来也就300多块钱,使用起来既方便也便宜。”探秘活动的第七站,认识了回乡创业的兵哥哥——张哥,他简单质朴的换算让所有人直观感受到电气化给偏远农村地区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在本次探秘活动的最后一站,学会偶遇了一群要和风车树比谁的风车转得更快的小朋友。负责人肖波介绍:“村里除了这颗风车树外还有7台其他样式的微风发电机,积极落实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促进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热情的小朋友,帮学会共同完成了线索拼图。“科技”“绿电”二词概括出村里一切改变的缘由:稳定可靠的绿电的引入完善了村落基础电力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为科技产品的应用创造了条件,这些科技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黑猪养殖基地的自动投喂装置减少了人工劳动,提高了饲养效率,而智慧梨园的环境监测装置则可以实时监控土壤湿度、温度等关键参数,帮助农民精确施肥和灌溉,优化作物生长条件,增强了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和绿电的结合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为村落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通过推广和应用更多的科技产品,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至此整场活动完美落幕,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通过新奇的活动形式,轻松幽默的科普语言,为观众创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了公众对新能源的兴趣和认识,展示了土店子村在“绿电”和“科技”的双重努力下带来的变化,也为促进科学普及和技术传播做出了贡献,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