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技馆。
2022年“荆楚院士行”活动中,院士们调研我省光电信息产业。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2018年4月,周远院士深入黄石东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参观指导。
省农科院果茶所专家郑鹏程等在咸宁通城县开展茶叶种植技术科技志愿服务。
2021年9月,第二十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暨实验动物科技抗疫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
8月31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共迎盛事。五年来,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建载体、搭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团结带领全省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军创新发展主战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了科协贡献。
这是科协组织政治建设显著增强的五年,切实打牢了党在科技界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这是全省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的五年,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强省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科协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全省县(市、区)实现科协组织全覆盖,乡镇(街道)科协基本建立,2000多名以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长为代表的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进入县乡科协领导机构,科协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这是全省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的五年,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助力科技工作者成才成长,大力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跃升,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服务科学决策,开创了科普湖北、科创湖北、科慧湖北、科技工作者之家“三科一家”工作布局。湖北省科协先后获省级文明单位、目标管理优胜单位、省直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聚焦科普提能 全民科学素质居中部第一
最新数据显示,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95%,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九。这得益于全省科协系统坚持不懈打造“科普湖北”品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扎实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江城科普快车”“东湖科普绿道”“智豆”……近年来,我省打造了一批科普特色品牌,在各地生根发芽,科学的种子正逐步长成参天大树。
五年来,省科协大力推动科普项目普惠共享,惠及城乡各地,“五个一”科普工程持续实施,“荆楚科普大讲堂”广受欢迎,大型科普剧《浮出水面》全省巡演,科学普及电视大赛精彩纷呈,一批优质科普作品成功出版发行。
为持续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成立湖北省科普融媒体联盟,开通科普直播,湖北科普网改版升级,天天科普品牌上线运行。
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主题活动,科普活动日益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3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19个县(市、区)入选第二批创建单位。黄石市成功获批全国全域科普试点城市。
针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类重点人群,我省持续推动科普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将科学送到他们身边,提高科学素养。
英才计划、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青少年国际交流等青少年科技活动,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撒下了科学的种子。
依托农函大、农技协、组织部远程教育平台等,开展的农民科技培训,让全省各地农民受益匪浅。
面对领导干部等,邀请院士专家走进党校(行政学院)授课,发放公务员科普读本。
在全省,这样的科普活动还有很多。各级科协组织围绕科技前沿、污染防治、科学健身、食品安全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五年来,全省科普设施也不断提档升级。去年11月,我省重大民生工程省科技馆建成开馆,还在试运营期,就成为科普“网红打卡地”,一票难求。该馆占地面积19.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建有3个特效影院,以及天文台、科普报告厅、虚拟体验厅、太阳能发电、科学教室等;首批开放面积4.4万平方米,分为科学风暴、数理世界、绿水青山等七个展区,建筑面积和展教设施全国一流、中部领先。
至此,湖北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成效初显,市(州)县科技馆开放数量达到58家,展厅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37座科技馆纳入国家、省级免费开放补助试点项目;同时,探索新模式,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设立专业馆、特色馆,拓展科普供给和服务覆盖;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农村中学科技馆持续向偏远乡村和山区倾斜。
此外,我省进一步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湖北省特色产业科普基地,持续开展科普教育学校、科普惠民社区(村)建设,实现科普惠民项目市县全覆盖。全省建成一批科普绿道、科普公园、科普广场、科普湿地,在城市地铁、城镇公园、市民广场、自然湿地等公共场所融入科普元素;充分利用社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加强科普宣传,促进公共科普设施均衡发展、普惠发展、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创中国”样板间 加快促进科技经济融合
五年来,全省坚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谋划推进“科创湖北”,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科协主要负责人两次带领专家服务团来鄂调研,并在湖北召开全国现场会。
我省积极打造“科创中国”湖北样板间。咸宁市、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襄阳市、荆门市入选“科创中国”创新枢纽试点城市,数量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打造“科创中国·湖北中心站”大数据线上线下精准化服务平台,上线省内209种科技期刊数据,为科学家、企业家牵线搭桥。
在制度上,设立“科创湖北”联络员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精准对接、转化落地。
同时,组建“科技服务团”,按照地方点单、科技服务团接单的方式,精准对接服务,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地方产业发展。
五年来,省科协致力于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和支持我省科技组织和科技工作者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每年举办华创会海智专场、“海智专家荆楚行”等活动,成功举办中国(武汉)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全省海智基地(离岸创新)站点开展各类海智活动379场,洽谈项目734个,签署协议277项,引进团队及高层次海外人才496人,一批优质项目陆续落户。
同时,全力支持我省高校、学会和科研院所申报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项目,8个项目列为中国科协“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深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合作,组织赴外考察交流团组9个,接待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来鄂交流团组2725人次。
凝聚院士智慧 建高端智库服务科学决策
五年来,我省加强与国家部委合作,打造区域高端科技智库,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院省合作汇聚院士高端智慧。我省与中国工程院合作,在全国率先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开创了地方研究院建设的先河。自建院以来,围绕我省战略需求,共计220余位院士领衔或参与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咨询研究内容涉及智能制造、水利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军民融合、疫情防控、区块链、大健康、生态保护等领域,为我省发展提供了有力决策支撑和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该院已提交决策咨询建议115篇,充分发挥了战略研究服务科学决策的前瞻、准确、及时的重要作用。同时,该院通过其他多种形式和渠道,向各级党委、政府及行业产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批战略咨询报告和建议。《湖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关于湖北“两个中心”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建议被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科技强省建设系列文件以及武汉市重点工作部署中;《武汉北斗产业发展格局与政策的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已转化为与企业的战略合作,签约金额达到1.7亿元。
中国工程院主要负责人连续两年带队来鄂,开展“荆楚院士行”系列活动,召开院士恳谈会,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硬核支撑。
会省合作打造区域特色智库。中国科协、省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华中公共卫生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以高起点开局,成功举办“公共卫生与健康”国际论坛,完成“《中国公共卫生与健康白皮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课题报告和27个课题,上报采纳专报20多篇,致力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
积极整合资源,建设科技创新智库。省科协每年制定课题指南,多措并举征集选题,面向社会招标,动员更多专家和研究团队参与建言献策。同时,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呼声与建议。
五年来,科技创新智库成果丰硕,共有46篇成果得到了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
整合智力技术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省科协组建23支省级科技专家团队、200多支市县科技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培训,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难题,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接续服务乡村振兴。
据统计,三年内共动员科技专家5311人,支持建设农技协(联合会)406个,带动脱贫42465人,实施中国科协资助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专项项目15项并全部通过验收;先后有10个团队获得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49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团队帮扶的孝昌县丰新村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为湖北省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借助多平台,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志愿服务,构建常态化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截至2021年底,全省注册科技志愿者51208人,全国排名第11位;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1279个,全国排名第11位;组织开展活动3384次,全国排名第5位。
借助省农函大、省农技协平台,组织开展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农村特色产业服务、农业新品种推广,致力培养一批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技术团队和农业企业家;借助在线直播平台,定期组织开展荆楚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在线直播活动,并做好延续性服务,打造永不落幕的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班;借助省委组织部远程教育平台,拍摄5部农村实用技术视频课件,宣传湖北各地具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及农业技术。
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
五年来,全省科协组织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全心全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努力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店小二”。
我省大力开展人才举荐和奖励表彰,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推选、服务,2017年、2019年、2021年我省共有23人当选两院院士。提请省政府发文表彰全省科普先进工作者。连续三年成功推荐我省科技工作者入选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连续四年成功推荐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五年来我省共有6名科技工作者荣膺中国青年科技奖,1个团队17名个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9人入选中国科协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广大科技工作者荣誉感、自豪感不断增强,科协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同时,省科协精心组织服务科技工作者各类活动,省委、省政府领导每年走访慰问科技工作者,考察科研机构,与院士专家座谈交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来,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开展科技工作者日线上线下活动1500余场次,超过600万人次参与,成为每年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为更好服务科技工作者,省科协深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在线上,建设湖北“网上科技工作之家”,在省科协官网开设“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各类项目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科协业务项目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依托湖北学会服务网,搭建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党建、业务规范、会员管理等共性功能,为学会和基层科协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线下,认真做好科技工作者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权益维护和院士津补贴发放、健康体检、慰问等工作。深入推进“六个一”实践活动,省科协负责人带头深入一线,联系服务基层科协和科技工作者。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