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综合报道
周光召:知识经济时代的两大特点是知识化、全球化
2025-08-18 08:58|文章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今天,是周光召逝世一周年。时光流转,他在科研道路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困难时坚定无畏、敢于担当的品质,以及心怀国家、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持续照亮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探索科学的征途。
周光召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于1996年5月和2001年6月先后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2006年5月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特摘编了光召主席《知识经济时代的两大特点是知识化、全球化》一文,重温其深邃思考与独到见解,深切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崇高风范!

ec2171bb6eb641458a42d52d510fc38a.jpg

2008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八十周年。这是周光召同志在庆祝大会上致辞。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经济时代的

两大特点是知识化、全球化

(1998年7月9日)

人类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这一时代有两个主要特点:全球化和知识化,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从知识化看,自60 年代以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不仅兴起了信息产业,也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从工农业到工作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这种走向可以概括为知识化。知识化的趋势在展开,下一世纪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一切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之中,知识含量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居于主要位置。过去,使用原材料和使用机械加工所创造的价值,其比重会越来越少;将来会以更少的材料与更少的能源消耗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为注入了更高的知识含量。

我们预见到下一世纪,知识在经济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确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的战略目标,要在材料、能源比较稀缺的情况下靠增加产量、扩大规模来达到是困难的,像我国的钢产量已居于世界首位,不能想象只凭扩大产量来增加产值。增加产值靠什么,要靠每一产品的价值的提高,知识含量的提高才能增大高附加值。因此,在我国提出知识经济是非常及时与重要的。

把注意力转移到人才建设上

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现在我们看到,虽然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经济上的大战已在发生,而且会愈演愈烈,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场经济大战。由于全世界产业的大调整,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加剧了。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能力分不开。过去我们很重视政治与军事的竞争能力,这是重要的。而现在与今后,更重要的是提高包含经济、科技与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

在全球化浪潮中,资本、技术与人才在快速流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具有自己的竞争能力和自己独特的文化,以占有自己的位置。对我国来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经济与科技相对落后,教育与文化素质较低,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加紧努力,迅速将消极因素转换为积极因素。

科技文化是由人来掌握的,人多就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我国的优秀人才多,至少潜在的人才多,现在我们应该把注意力从建设一些具体项目转移到建设人才上来。我们要建设一批有高素质、有创新能力,而且能将创新能力运用到经济社会与各项事业上去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和科学前沿上研究的人才。建设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走向知识化,以我为主,迎头赶上。

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建设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很重要,我认为建设民族文化也很重要。如无民族特有文化,就不能凝聚人才。若不能凝聚人才,那么即使培养出许多人才来,也会在当前人才快速流动的时代里很快流失。

所以,培养人才不只是看重个人的高素质,还要求形成人才团队、人才集体,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大力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是开放的,知识是共享的。社会的开放度非常重要,必须吸取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才能加快发展。如果是封闭的,自己摸索前进,一定很慢很慢。在加大社会开放度的同时,要建设好民族文化,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分辨外来文化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好的应该很快吸取过来,坏的要舍弃剔除。现在我们最担心的是在开放过程中,好的并没学多少,坏的却学了许多,这光靠堵的办法不行,必须形成正确的、向上的、全民族奋发图强的价值取向。

我们要发挥创新精神与能力,不仅在科技上创新,在文化上、管理上、市场开拓上也都要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唯有不断地创新,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在下一世纪走上一条迎头赶上先进的独特的道路。

在此知识经济时代,光靠引进与模仿没有出路,引进与模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跟不上去。总之,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培育人才群体的创新能力上,要更多地吸取外来优秀科技与文化成果,但要以我为主,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

持续奋斗10年到15年

在抓住知识经济时代所形成的机遇与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中,我们需要有长期的观点,不能采取急于求成的短期态度与眼光。培养人才与发展知识经济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有正确的政策引导,持续地、积极地去做,花5年到10年、10年到15年时间才能取得效果,指望一两年内生效的短期做法不行,就会像前一段时间那样,出现重复建设与泡沫经济苗子,那就是急于求成的产物。而且,树立优良风气也需要一段时间,现在社会上缺乏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假冒伪劣成风。如果这种风气不改变,要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是困难的。

知识经济的特征,从知识产业的发展中已可以看得很清楚,首先是知识含量很高,再则消耗材料与能源很少,三则更新速度很快,如计算机每半年就更新一次。知识产业的发展,推动与帮助了其他工业以较先前为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过去用简单的模子大规模生产以满足需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工业产品的智能化程度提高,注入了更多知识技术含量,智能化产品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在管理上也发生很大变化,实行网络化管理。过去垂直的管理方式逐渐变化,纵向层次减少,横向联系增加,采取并行的方式。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生产方式到管理方式,以至于社会的诸多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里,能够作出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作出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由中国人掌握知识产权的成果。

中国人应该说是很聪明的,但一些聪明人为什么要在外国土地上才能显示出他的更高的创造才能?现在在中国土地上,主要以模仿与跟踪为主,这是一个值得专门探讨和反思的问题。我认为要从教育方法、思想观念、社会环境与学术空气等方面加以探索并改进。中国人才在自己的国土上成长,脱颖而出,高度发挥创造才能,是非常关键的。老是说中国人才流失,是因为人才需要得到充分的养料与优良的环境,如果创造不了这样的环境条件,优秀人才就可能流失。日本有位旅美的科学家说,他如果仍在日本的话,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他的话值得深思。

环境是多方面的,对科研单位、学校、工厂有不同要求。对科学人才来说,在物质上要求有尽可能好的设备,有较好的生活待遇;对外是开放的,有与国际同行不断进行交流讨论的条件,要有宽松的环境,不同学科与不同观点的人在一起自由讨论与争论。这种宽松的学术环境建立在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之上。强调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也是重要的,科学界本身如不发扬科学精神和遵守科学道德,那么科学事业就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站在国际科学最前沿

世界范围的人才与知识竞争在展开,针对人才,针对知识发明权,包括专利甚至规范的形成,都展开了激烈竞争。例如一项新事物的出现,需要有相应的世界性规范的制订,谁先制订规范,谁就取得有利地位。我国需要创造优良环境,制订正确的政策,依靠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凝聚最优秀的人才在国内发展,在中国土地上努力创造成果。这批人才是国际化的,同国际学术界有密切联系,站在国际科学最前沿上。

人才有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对顶尖人才尤其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我认为要把人才梯队建设好。顶尖人才必须在人才梯队中不断奋斗,逐渐脱颖而出。事先确定谁是将来的帅才,就有可能在一旦被指定后,满足甚至骄傲起来,不再努力奋斗,最后也就出不来。对人才要进行系统的动态的考察,有各方面工作的配合。人才的成长同他在实践中的努力与机遇很有关系,是个动态发展过程。

寄望于青年一代

我认为要把培养、尊重与关注人才的面放宽。例如现在的学校只关注考分好的学生,我看有些被看作调皮的学生、功课成绩偏一点的学生可能更有创造力。中国有因材施教的传统,要促使他们上进,调动积极性,形成多种成才的途径。

寄望于青年一代,寄望于大学生,他们将在下一世纪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现在他们确实应该非常努力去掌握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包括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发展,为在最新发展的基础上创出更新的成果与世界领先的成果做好准备。

希望学校不要以过多的考试把学生束缚在接受现有知识上面,要更多地传授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培养创造的能力,学为了用,学为了创造。要学好基础知识,注重能力的训练,提高发掘事物内部规律的能力;提高在复杂的事物中掌握关键、发现内部奥秘的能力;培养交流、吸收与不断创新的能力。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