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协、教育部已完成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选拔工作。1月31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武汉大学承办的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冬令营在汉开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周翔,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利琴,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新云出席开营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学生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活动。开营仪式由化学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院长庄林主持。
杨金龙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科技领域都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学生阶段对新兴知识接受能力强,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时期,他希望大家在进入化学科学的殿堂之前,就开始真正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勉励学生们保持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专注思考,增强内在驱动力,自觉传承和践行科学家精神,持之以恒在化学领域扎根研究,攻克化学科学关键难点问题与挑战,为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翔院士对此次入选2024级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学生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化学作为科学的基石,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紧密相连,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他希望大家能珍惜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保持好奇心,培养批判性思维,勇于挑战未知,不断追求创新,拥有探索精神,逐步成长为科学的探路者。
林利琴秘书长在讲话中表示,中学生英才计划最重要的特点是大师引领,她期待各位专家在培养过程中能在学生科学兴趣、人格塑造、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学生,引导学生们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注入青春的力量。她希望同学们在导师的带领和科研实践中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让英才计划成为他们走向未来科研道路的起点。
省科协副主席王新云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介绍,今年我省共选拔了118名中学生进入英才计划。作为首批实施省份,湖北已连续开展此活动11年,截至目前,已培养534名优秀“英才计划”学生,其中71%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高校,13%的学生进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境外知名学府。
在大师报告环节,以《探索分子世界的奥秘——单分子科学简介》为主题,杨金龙院士从单分子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未来远景几个方面揭秘分子世界的奥秘,为全体英才学生呈现一场科学盛宴,报告后,同学们纷纷提问互动,现场氛围热烈。
随后的专家报告中,武汉大学教授曹余良、周强辉、程巳雪分别将主题聚焦于绿色能源、药物研发与创新、文献检索,为大家带来以《绿色能源创造美好生活》《药物创新的化学之路》《文献检索之旅》为主题的科学讲座。
化学实验实践中,武汉大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张海波首先线上为大家讲解了实验室安全守则及操作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线上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操作。武汉大学副教授胡锴、实验中心副主任刘欲文、丁琼在实验室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化学实验,通过碘酒和铅的复分解反应,邂逅了一场神奇的“黄金雨”。
最后,邀请到往届优秀学生为同学们作经验交流,分享了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以来的收获、体会,以及对自己未来升学的影响,并鼓励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中学生英才计划”平台,开阔视野,探索学科奥秘,启航新征程。
在接下来的两天内,“中学生英才计划”化学冬令营分别在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开展,湖北省化学学科学生也将线上参加形式丰富的各项培养活动。
湖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开营仪式。
现场直击》》》
助力中学生英才圆梦 杨金龙院士激情开讲——
探索分子世界的奥秘
“把手慢慢放大至10000倍,微观世界,你都会看到什么?”“量子世界真的存在穿墙术吗?”1月31日,在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冬令营(武汉大学)大师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以《探索分子世界的奥秘——单分子科学简介》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单分子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未来远景,其间金句频出,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近四十年来,杨金龙院士与同事合作,在单分子科学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2001年“拍摄”碳60单分子图像、2005年对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2013年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0.5纳米……成为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首次”。在杨金龙看来,他最大的兴趣“就是满足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追求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一个极限”。
“我们希望像医生一样,有一把手术刀,对分子‘自由自在’地裁剪,把它变成我们想要的东西。”杨金龙介绍,与微观物质世界互动中,传统的方法是系综研究、个体平均,而单分子方法是个体研究、总结规律。单分子本身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单分子科学是利用对单分子检测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量子力学层次上研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学等领域中的科学问题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用眼睛看到人很简单,但是怎么看见一个分子,能不能眼见为实?”杨金龙说,“看见它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研究它、改造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他给大家展示了一套手部皮肤放大模式图,由厘米、微米、纳米到皮米,甚至更小的单位数量级,讲解了原子和分子是什么,它们到底有多小,我们用什么来看见它。接着,围绕着“什么是单分子”“为什么要研究单分子”“什么是单分子科学”“单分子科学研究的方法”“单分子科学研究的进展”“中国科大的研究工作介绍”,杨金龙院士展示了单分子科学在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展望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兴趣、求知欲需要从小培养。希望通过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前沿科学知识,增加对化学科学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们将来加入基础科学研究的队伍,取得更多更大突破!”杨金龙对学生寄予厚望。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一(6)班学生杨博玮告诉记者,他对杨金龙院士讲述的“切割分子”背后的科学原理印象深刻,“这次活动由专业大师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引路人,不仅可以直接领略科学家们的挫力前行、追求卓越科研精神,也让我们高起点开启化学探索之路。”
“杨金龙院士讲座让学生大开眼界,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的深邃与美妙”,全国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庄林认为,走进实验室培养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拔尖计划、强基计划奠定基础。希望学生们要把握名师引领机遇,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