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协动态
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朱仁山:做强“粮食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2024-02-02 14:50|文章来源:省科协调宣部 武汉科技报

编者按:以国之所需为己任,他们矢志报国,锐意攻关;以民之所望为方向,他们不忘初心,甘于奉献……他们是广大战斗在荆楚大地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竭尽所能贡献力量,他们的品质与精神之光,闪耀在荆楚大地广袤的星空。

近日,为传承湖北科学家精神,讲好湖北科技工作者的鲜活故事,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跃马扬鞭,奋进新征程,湖北省科协特主办“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深入采访一批湖北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并推出相关专栏,讲述他们潜心科技创新的动人故事。

微信图片_20240202110210.png

朱仁山:做强“粮食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记武汉大学教授、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朱仁山

2.jpg

在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总能看到一个躬身稻田查看禾稻的身影,他就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专家、中巴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朱仁山。

作为红莲型杂交水稻应用研究传承人,他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工作近四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水稻育种界专家。

“不信邪” 成功攻克科研难题

%7B31F1AE79-4C33-4dc3-8068-E7D93517FD1D%7D.png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团队的原创科研成果,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杂交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18岁开始,朱仁山就在朱英国院士的带领下,开始了红莲型杂交水稻育种的科研之路。2017年,朱院士因病去世,但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朱仁山带领团队继续向前。

杂交水稻的生产需年年制种,繁殖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从而构成一个相互配套、缺一不可的繁育体系。但当时的研究发现,在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繁育过程中生产出来的种子总是难以达到国家用种纯度标准。障碍在哪里?有专家曾解释,这是因为红莲型不育系细胞质中存在微效恢复基因,导致不育系“不纯”,阻碍了红莲型杂交水稻大规模繁殖。

就没有其他办法解决吗?朱仁山有点“不信邪”。在朱英国的鼓励下,他潜心攻关。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朱仁山带领团队研究出了红莲型杂交水稻独有的提纯技术,建立了成熟的亲本提纯繁殖体系,使红莲型不育系大面积繁殖纯度达到99.96%以上。

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与产业化工作至今,他带领团队育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水稻新品种15个、不育系7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6项、发明专利4项,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其中“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和利用”于2013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成为湖北高校中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单位和个人。

让“中国粮”享誉国际

4d4d746287664bf3967c866782f12bd8_noop.png

一路走来,朱仁山表示自己始终有一种责任感,应该为保障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他始终牢记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基地时作出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以及2018年4月,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接见包括他在内的几位水稻一线育种专家所做的重要指示。当时,在听取朱仁山对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相关汇报后,总书记强调说,红莲型杂交水稻要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为更好地贯彻总书记的指示,在武汉大学和湖北省科协的推动下,武汉大学、湖北省科协和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联合成立了红莲型杂交水稻(简称“红莲稻”)联合研究中心,聘请朱仁山出任该中心主任。该中心也是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重点支持项目。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年出口量3万吨中,有50%以上的份额是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朱仁山深知,在广泛的稻种资源中挖掘特异优良基因,开展高效准确的分子育种是实现水稻育种第三次突破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他们培育的种子既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又为加深与巴基斯坦等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的感情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尤其红莲型杂交水稻耐高温、广适性好、产量高、米质好,深受东南亚和非洲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欢迎,全球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

为保障湖北省杂交水稻用种安全,构建农业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朱仁山带领团队选择在罗田建设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等有关部门及罗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建设,示范基地的制种规模已达7000余亩,带动了一批农民制种专业户的兴起和增收,还为罗田县打造种业大县夯实了基础。根据规划,未来5年内,示范基地的制种面积将扩大到20000亩,将全力支持罗田打造成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2022年,全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粮食生产深受影响,但红莲型(水稻种子)表现得很好,罗田基地种植专业户反映:“比以前种常规稻每一亩增产800元的收入。”

朱仁山憧憬未来,下一步要打造杂交水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全产业链,从源头上控制杂交水稻种子质量,重振中国的杂交水稻国际形象,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和实现粮食安全共同体。

来源:湖北省科协调宣部 武汉科技报

记者:张宇驰

编辑:赵雪婷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