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操秀英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没有科技的自立自强是没有出路的,也无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在发言时提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树立‘三要三不要’理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科协界、科技界界别协商会议。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等热点话题,委员们各抒己见。
赵宇亮解释道,“三要三不要”理念是要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链,不要碎片化;要让国企敢于承担高风险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不要功必在我;要让创造价值者更有价值,不要让分配价值者更有价值。
“科技自立需要建立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链条。”赵宇亮说,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科研队伍、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缺乏成果转化研发平台。
他建议,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建立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水平国家平台或者区域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和国家能力。
与此同时,“国家要营造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环境。”赵宇亮说,高科技需要高投入,价值越大的科技成果,需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就越多,但我国的社会资本、企业缺少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赵宇亮呼吁,投入高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的社会资本,国家给予免税优惠;同时,鼓励国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国企投入成果转化研发的资金,可以算作企业利润,用制度去培养国企的管理者,形成“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志向。
“一旦企业家与科学家自愿长期合作,同时,形成研发投入的创新生态,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就会畅通无阻。”赵宇亮说。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关心的问题。
他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进步迅速,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基础理论、基础材料等存在短板,在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部分基础研究领域缺乏长期坚持,同时,科学计划实施周期过短,资金投入、项目支持等机制还需优化。”饶子和表示。
在当前形势下,基础研究已不再是探索自然的“纯科学”,它既要关注世界科技最前沿,更应解决国家在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方面的重大需求。
饶子和建议,部署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引领国际科学前沿为标志的基础研究计划,针对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相关计划也应该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
除了基础研究,要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还必须依靠核心技术的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认为,“卡脖子”技术看似是一个关键技术点,背后却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我国要抓住机遇,尽快启动一批前期论证成熟,且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需要特别重视共性技术研究,特别是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技术体系的高级化。
他建议,在每一个重点项目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国家要高度重视系统性共性技术的突破,注重产出基础性、体系性的重大成果;要重点布局涉及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项目或重点任务,比如新材料、高端精密科学仪器等。
“我们在对关键性领域进行重大项目布局时,要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出发考虑,高度重视技术标准是科技创新的路径依赖,是产业发展的底层规则,突出技术制度设计和技术规则构建。”方向建议,重大科技项目要特别关注技术标准的系统性布局,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和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作为专项成果的重要产出,促进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技术标准的“共生共长”,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控制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同步提升。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