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鉴衡(1925--2011),水利教育学家、河流泥沙工程学家,湖北省洪湖市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55年获苏联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61年至1963年赴越南任水利专家。1964年回国后,先后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院长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鉴衡(右二)查勘长江三峡时留影
谢鉴衡一生致力于江河治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带着学生研究江河之水流、水流之泥沙,心系黄河,关注长江,为我国河流泥沙治理、相关工程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世纪50年代,谢鉴衡开始研究黄河水流挟沙力、黄河下游河道及河口三角洲演变等问题。从黄河上游孟津小浪底到河口(入海口),800多公里路途,1956年至1965年,10年间,谢鉴衡带领团队5次实地考察,每次长达月余。仅是考察一次河口就要带足7天干粮,180公里宽的河口套着无数小河口,这些小河口最窄的也有10公里,即使有经验的船家也不敢轻易闯入。1965年秋,为了摸清黄河口泥沙运动规律,谢鉴衡逆水闯入河口,没几分钟,河流突然改道流向它处,谢鉴衡在搁浅的船上无路可逃。被困第三天,河流奇迹般地回摆,他才因水得救。他一次次不顾生命危险为黄河水“号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试验研究,他不仅总结出泥沙对河口游荡性变化影响,还弄清悬河抬升规律。最终得出只有采取综合手段才能治理黄河泥沙的论断,提出控制黄河下游河床抬升的治理思路,指导了我国黄河下游的水害治理。
谢鉴衡工作场景
1971年起,谢鉴衡重点研究解决长江泥沙问题。为攻克该难题,他在葛洲坝工地一住就是八年。8年里,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谢鉴衡带领同事夙兴夜寐,全身心投入葛洲坝船闸引航道冲沙技术研究和泥沙模型的试验工作。经反复研究,谢鉴衡验证了被恩师张瑞瑾教授概括为“静水过船,动水冲沙”的解决方案,确定了最佳冲沙时间和冲沙历时,为葛洲坝工程的整体布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样是在极为复杂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谢鉴衡主持葛洲坝坝区泥沙模型的试验研究工作,一点点探索试验、一步步艰难攻关,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船闸的回流淤积、异重流淤积和坝区河势规划等重大技术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汗水换来果满枝。1981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12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300多万立方米泥沙,“静水过船,动水冲沙”方案成功获得实践检验。
谢鉴衡书房工作
(通讯员:蔡瑞 董云霞)
【背景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伟大号召,防洪抗旱、疏浚河流、推动农业发展成为摆在面前的紧迫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之下,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谢鉴衡胸怀“国之大者”,满腔雄心扎进江河泥沙治理研究,参与解答“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如何治理长江水患”等系列“国之大问”。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