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题:团结起来!我们万众一心!——中国抗疫人民力量的生动实践
新华社记者
不畏艰险、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在难忘的数月时间里,武汉人、湖北人、14亿中国人团结如一人。
英勇奋斗、慎终如始,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从重症监护室到病毒实验室,从社区街道到线上网络,中华儿女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佑生命的人间大爱。
以人民智慧对抗空前巨灾,以人民伟力诠释中国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曾无数次从灾难中崛起的中国人民和衷共济、迎难而上,谱写下了一首惊天动地的历史壮歌。
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一线,疫情召唤人民伟力
共产党员、院长、医生,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三重身份。
这是1月29日拍摄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张定宇说。
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湖北武汉,哪里最危险、哪里任务最繁重,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曾奉命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战,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2月15日,广东省对口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队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荆州救治患者。新华社发
“广东省组建支援医疗队之前,我们几个‘老兵’就写了‘请战书’。”南方医院肝脏肿瘤中心主任、共产党员郭亚兵说,“这种时刻,党员就是‘战士’,冲锋在前责无旁贷。”
“我只想尽快让病人有呼吸,没时间考虑自己面临多大风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共产党员潘纯的话掷地有声。
湖北,武汉,从1月23日起,成为全国人民心头最大的牵挂。
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下,先后有30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工作者,白衣作战袍,披甲赴荆楚。
一个个共产党员身先士卒,一个个临时党支部成为战“疫”红色堡垒。
来到武汉,郭亚兵总是冲在第一个:病房里的第一个班,第一个进隔离病房,第一个带头处理院感隐患……
这是2月17日拍摄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党员就是火种,在这里,我们一样能发挥自己的作用。”48岁的刘海艳是武汉新华街循礼社区党委书记,确诊后住进方舱医院,她有了一个新身份——江汉方舱医院病患临时党支部书记。
收集病友需求、分发药品食物……在舱内,这位“老书记”架起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桥梁。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医护人员以一抵十,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有护士为患者托举氧气面罩一个多小时,有医生查房时,站着就睡着了。
一张张口罩勒出伤痕的脸庞,一件件汗水浸透的衣服……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4万多名“白衣战士”与湖北医务人员并肩作战,给生命以最强劲的守护!
当冲锋号角吹响,严峻的疫情召唤着人民伟力。
这是2月2日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火神山、雷神山开建!一夜之间,昔日荒凉的空地,成为如火如荼的工地。
告别家人,日夜兼程。河南太康县兰子陈村5名“90后”小伙结伴而来;湖北红安向家一门五兄弟自驾赶来;多地父子夫妻齐上阵……
数万名建设者倾力抢建生命方舟。短短10多天,16座“生命之舱”在武汉三镇拔地而起。
想着“你们还缺啥”,与襄阳市中心医院“战友”一碰面,辽宁省对口支援湖北襄阳医疗队的队员刘学勇就着力推动解决襄阳医疗物资之难。
念着“怕你吃不好”,沈阳大白菜、云南水果、贵州绿色蔬菜……各地人民拿出最好的,整吨整吨往湖北送。
一簇簇仙人掌上,是一位医护人员高高举起流血手掌的侧影——这幅手工画作,被护士刘艳红取名为“仙人掌精神”。
作为宁夏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艳红空闲时,会拿起彩笔,绘下抗疫点滴。“仙人掌上的人像其实也是每一个勇敢抗疫的人。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那众志成城的决心,那上下同心的力量。不是不害怕,只是更懂责任与担当。”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大考凝聚人民伟力
在武汉六角亭街民意社区,一张依旧摆放着大量疫情防控表格的桌子,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
武汉疫情防控工作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候,民意社区接到辖区居民的紧急求救电话:一名疑似患者病情加重!
当时,专业救护车辆满负荷运转,无法在短时间内及时转运。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出租车,时任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的廖建军借来轮椅,把病人推着送到医院。
一直冲在社区战“疫”一线的他,不幸感染新冠肺炎。2月4日,廖建军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这是一些可歌可泣的名字:武汉市民警吴涌、南京市辅警袁剑雄、白衣天使刘智明、李文亮、夏思思、彭银华……
面对当时未知的病毒,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用血肉之躯构筑起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
在疫情的至暗时刻,无数平凡人挺身而出,星火点亮人间大爱。
18岁的朱如归是陕西省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大年三十,他吃完年夜饭,瞒着家人,乘火车、搭汽车、转步行,只身前往千里之外的湖北孝昌,在当地医院隔离病区担任志愿者。
这趟湖北行,只因钟南山院士的逆行——“他劝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但他自己却向着武汉逆行。”“84岁的老人都能战斗在抗疫前线,年轻人凭什么龟缩在后面?”
时隔两个多月,武汉市民朱伟重回工作岗位。
2月29日,“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队员李文建、朱伟、王紫懿、王震、杨学彬(从左至右)为武汉加油打气。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疫情期间,他和王紫懿、王震、李文建、杨学彬这群普通市民,组成“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24小时机动待命,志愿接送缺乏交通工具去医院的待产孕妇。
41位留守孕妇在这群“新生命摆渡人”的帮助下,到达医院顺利生产。
学生、村民、快递员、退休老人……与你我擦肩而过的普通人,化身志愿者,服务社区、排查患者、清洁消杀、买药送菜,用自己的臂膀筑起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
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黄璐琦、乔杰、陈薇等多位院士冲在一线,向科学寻找阻击疫情的答案和方法。
病毒检测、药物和疫苗研发、防控策略优化……在抗疫的另一条战线上,广大科技工作者日夜奋战。
3月10日,在武汉武昌方舱医院休舱仪式上,医护人员集体欢呼。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1月2日,接到湖北省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和病毒病所谭文杰团队、赵翔团队等迅即投入一场“接力赛”。提取核酸、基因测序、比对分析……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病毒的遗传密码终于在第一时间被破译!依据全基因组序列,核酸检测试剂快速研制成功。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与团队的学生们讨论实验结果。新华社发(王强 摄)
大年初一以来,负责抗体筛选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就没有停下来过。“没有哪次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科研攻关,像这次一样压力巨大!工作进度以小时、分钟计。”
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亿万普通人汇聚的暖流,成为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终将驱走黑暗——2月下旬开始,多个省份陆续调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4月8日,武汉宣告“解封”;五大科研攻关方向取得积极进展,三个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向前,时代迸发人民伟力
四月的秦岭深处,春意盎然。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坪社区的社区工厂,迎来新生。
这个素有“女娲山下小江南”美誉的县城,却是秦巴山区有名的贫困县。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他们闯出的脱贫致富路,在疫情下受到严峻考验:出口订单锐减、工人复工难、物流成本高……
2月22日,乘务员在G3105次专列上向返岗务工人员讲解防疫注意事项。当日,来自河南安阳、新乡、周口、平顶山等地的700多名务工人员搭乘G3105次定制专列去往浙江杭州返岗复工。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45岁的顾芝红去年将部分生产车间从浙江诸暨迁至这里,开设了4家社区工厂。积极出口转内销、电商直播卖货……她与其他社区工厂“抱团”危中寻机,变中求生。
缝纫机扎过轻薄的布料,织机发出嗡嗡的响声。女工灵巧的手指翻飞,一双双袜子逐渐成形,销往全国各地。复工一个月来,顾芝红的工厂销售额已达150多万元。
“虽然疫情影响了部分生意,但对未来,我充满信心。”顾芝红操着一口浓郁的浙江口音,脆生生地说。
2月5日,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车间生产制氧机。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生产一线,机器声响;田野之间,犁铧不歇。中国人民在砥砺奋进中放飞春天的希望。
“我也没想到现在会这么忙。”安徽太和县旧县镇大张村的扶贫车间里,安徽宇杰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文展说,虽然开工迟了些,但订单要忙到两个月后了。
这次疫情期间,当地政府除了给他们防控技术指导,还减免了3个月的房租。“国家和人民共克时艰,我们怎能不有所作为?”
谷雨时节,正是春种春播春管的关键时期。
“出门请戴口罩,不要串门聚餐……”伴着村委会大喇叭的广播声,武汉市江夏区法泗街三合村种植大户刘汉波一早又穿着长筒雨胶鞋走进了田里,每走一小段,便蹲下来捋一捋稻苗,看看长势。“秧苗扎进田里,今年的收成就有底了,就像我自己,脚踩在泥里,心里才踏实。”
4月24日,工人在唐山市滦南县一家医用口罩企业的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从口罩、呼吸机到防护服,从“一个人的生产线”到全产业链的迅速整合……“中国制造”全面动员,为全球抗疫贡献了硬核的中国力量。
位于深圳宝龙工业园的比亚迪生产车间有点特别:三个月前这里还是智能手机的制造基地。如今,这里开足马力生产的却是全球“刚需品”——口罩。
在口罩最紧缺的时刻,比亚迪做了一个“硬核”决定:买不到口罩生产设备,就自己造!
比亚迪总裁办主任李巍每天都在车间协调处理生产事务,口罩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从2月17日第一只口罩下线至今,她见证了比亚迪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厂商之一,日产口罩接近2000万只。
毅然结束春节休假、每天两班倒工作、机器24小时昼夜不停……生产线上,无数工人在拼。在任务最紧张的时候,中级钳工孙海超一度连续工作了40多天。他负责设备调试的一条口罩生产线,在3月12日创造了单线日产能的最高纪录——8万余只。
“‘世界超市’准备好了!”面对境外汹涌的疫情,靠吃“市场饭”长大的义乌人沉着应对,千方百计接住订单、稳住客源。
“将滞后的工期抢回来!”海南百万吨乙烯项目、武汉市132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一批国家重点科技专项、超级民生工程、外资标杆项目重现往日繁忙景象。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接你!”休过“最长春假”的湖北逾千万农民工正陆续踏上复工路,多地开行专车、专列,甚至包机,帮助农民工返岗、企业复产。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物流通八方、云招聘开起来、助农直播场场火爆……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这场被疫情拷问的全球化危机中,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充满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的伟大生活。
“解封”半月后,烟火气的武汉回来了。
上午9点,过早的人们迫不及待地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是最温暖的光景。
午后1点,小吃档口前,顾客手里多到拿不下的美食,是快乐回来的证明。
晚上7点,华灯初上的汉街已坐满等着打包晚餐的人,是久违了的寻常光景。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团结如一人的人民,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磅礴伟力! (执笔记者:廖君、屈婷、侯文坤,参与记者:薛天、陈宇轩、姜刚、张辛欣、董瑞丰)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