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  >  黄旭华院士专题  >  新闻动态
【致敬】这位老爷爷大学时加入地下党,在音乐武术上颇有造诣还是个乒乓球健将,最神的是他隐居荒岛30年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2025-03-24 16:04|文章来源:转载中国科协之声 2017年12月

“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

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

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

我们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誓言,

我们此生无悔!”

——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640.webp (6).png

1924年2月24日,

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田墘镇。

父母都是医生,

设育黎药房,兼营农商,

悬壶济世、仗义疏财、享誉乡里。

黄旭华3岁即随母亲遍颂圣歌,

4岁入教会学校给仲兄伴读。

读小学时,眼见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

黄旭华许下报国心愿:

将来,要不学航空,要不学造船,

再也不能让祖国受人欺负!

1938年,黄旭华跟随长兄踏上外出求学之路,

经过整整4天的徒步跋涉,

终于抵达了因日寇侵略而迁入揭西山区的

百年名校聿怀中学,

系统地接受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文化的教育。

1940年夏,因战事吃紧,

黄旭华辞别聿怀中学,

再度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

在广益中学栖身一载。

1941年夏初,侥幸躲过一次饿毙之后,

黄旭华三度开始了漫长的惊险之旅,

经过整整两个月的晓行夜宿、舟车劳顿终于抵达桂林,

在历史悠久的桂林中学,

接受更为严格而系统的教育。

640.webp (7).png

桂林中学毕业证书

1944年6月,日寇铁蹄逼近桂林,

在匆忙完成高中学业后,

黄旭华四度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旅。

8月底抵达重庆时,已然错过了各大学的考期,

只好在国民政府所办的特设大学先修班栖身学习。

一年后,黄旭华以优异的成绩被国立交通大学录取。

黄旭华在大学先修班学习期间整理的大代数讲义手稿

交大学生注册证

交通大学四年的学习与锤炼,

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个拥有现代造船理论和技术的专业人才,

还积极加入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

领衔学生运动、参加地下党。

经过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

1949年春天,黄旭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为其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640.webp (10).png

大学毕业纪念照

1953年春,黄旭华进入船舶工业管理局,

跟随业师辛一心从事船舶设计与制造工作。

赴德考察学习归来后,

黄旭华转入对苏联舰船的仿制工作,

并于1957年开始接触潜艇技术。

640.webp (11).png

1953年12月20日,黄旭华作为国家商务代表团成员随团赴东德考察,期间在波茨坦会议遗址留念。

1958年,国际政治波诡云谲,

面对美苏的恫吓与利诱,

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黄旭华因其优秀的专业能力被秘密调到北京,

迅速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

当时的中国不仅经济基础薄弱,

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

很多资料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

但国外的信息真假难辨,

黄旭华说,

“我们都要带上三副‘镜子’,

先用‘放大镜’找线索,

有了线索就用‘显微镜’仔细看,

遇到真假难辨的信息就用‘照妖镜’来甄别。”

有一天,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核潜艇儿童模型玩具,

黄旭华如获至宝。

研究者们把玩具拆开、分解,

兴奋地发现,

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

“再尖端的东西,

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

没有那么神秘。”

黄旭华进一步坚定了信心。

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

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用了8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

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

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

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在进行核潜艇的试潜和定重测试时,

黄旭华用“秤”的土办法。

他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

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

几年的建造过程,日日如此,

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完全吻合!

“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

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

黄旭华自豪地说。

640.webp (12).png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

(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从接受研发核潜艇任务开始,

黄旭华坚守组织的要求,

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

隐姓埋名,

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从1958年至1987年近30年间,

他从未回过老家,

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里人,

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

也没能回来奔丧。

家里人包括母亲都颇有怨言。

直到1987年,

一篇报道核潜艇研制事迹的报告文学

《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刊登出来后,

尽管没有透露黄旭华的名字,

但93岁的母亲还是从内文中一句话“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

才知道了儿子的事情。

她流着泪对全家人说:

“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

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

试验前,参试人员心理包袱很重,

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

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

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

为了稳定军心,他提出要和大家一同下水!

试验当天,天公作美。

50米、10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

“咔哒、咔哒——”

寂静的深海中,

巨大的水压压迫舰体发出声响,惊心动魄。

黄旭华气定神闲,指挥若定,

给了大家坚定的信心。

“其实我心里也紧张啊,但我绝对不表现出来。”

多年之后,黄旭华幽默地揭秘。

640.webp (13).png

观测核潜艇艇位

在许多人印象中,科学家总是严肃刻板的,

可黄旭华不一样,

他永远笑容可掬、和蔼可亲。

有人说,黄旭华的微笑

不仅铭记在每一位领导和同事们心里,

也镌刻在一代两型核潜艇的每一个零件和管线上。

黄旭华多才多艺,

他擅长扬琴、口琴和小提琴,

指挥大合唱不在话下,

会打乒乓球,在武术上也颇有造诣。

一次他在阁楼上取物,脚底一滑,

刹那间他竟然一个后空翻平安落地。

原来是他幼时练过套路,

中年又学过长拳、习过太极,

晚年自创了一套拳法,

每天晨起研习,风雨不辍。

640.webp (14).png

指挥千名员工高唱红歌

1960年4月,黄旭华在海直乒乓球联赛中取得第二名,经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查授予国家乒乓球三级运动员称号

黄旭华有一个温馨而浪漫的家庭。

自上世纪70年代从北方荒岛迁至武汉,

黄旭华的家就开始有了周末家庭晚会,

他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诠释和表达他对夫人、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640.webp (16).png

黄旭华与夫人合影

如今93岁的黄旭华,

依然坚持到研究所工作,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他说:

“研制核潜艇是我的梦想,

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我很幸福。”

来源:科协改革进行时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