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逝世。消息传来,武汉市民自发吊唁,手持白菊肃立街道两侧送别,黄老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纷纷开展悼念活动。
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多位科学巨擘的离去曾引发全民共悼。比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水稻专家袁隆平等。群众为什么会自发悼念科学家?
只有记得从哪里来,才会更好的出发。这些跨越时空的悼念不仅是对科学巨擘的追思,也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深情礼赞,更是全社会对科学价值的高度认同,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富足与深厚。
比如,缅怀英雄事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质朴而又震撼人心的话语,是黄旭华等一代又一代军工人的精神写照,更是他们伟大人格的生动诠释。在漫长岁月里,他们隐姓埋名,将自己的青春、智慧乃至全部心血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国家机密任务,为国防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是却错过了太多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如今,神舟上天,潜龙入海,他们的事迹已家喻户晓。当他们离去,人们手捧鲜花,满怀哀思,送别国之脊梁,是对他们英雄事迹的深切缅怀,更是期待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并让这种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比如,礼赞科学家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一代代科学家的共同信仰,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到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一直被科技工作者们薪火相传。黄旭华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以及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事实上,科学家精神不仅在科学界熠熠生辉,更如同火种般,在各行各业的广阔天地中传播与扩散,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密不可分。
斯人虽逝,但风范长存。当前,我们深切缅怀黄旭华等科学家,就是期待在年轻人心中埋下传承科学家精神、献身科研的种子,期待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勇攀高峰不惧险,甘坐冷凳不为名,在祖国大地上肩负起时代重任。
比如,坚定科技信仰。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黄旭华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恰如一部浓缩的科技兴国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们依靠他们这样一批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打破西方技术封锁,挺起了新中国的脊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普通民众从国家快速发展中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科技兴国早已成为全民共识。
本月初,南京地铁封闭抢修期间,钱七虎院士等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的参与让不少群众留言:“看到这个名字,就安心了不少。”尊重科学,信任科学家已融入民族血脉。全城送别科学家,是对国之脊梁的礼遇,更是对科技的信仰,是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自信。
比如,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共识。科学家是民族的中流砥柱。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争取他们回来,欢迎他们回来”,并对科学家实行“国士礼遇”。而这些科学家也不负国家所托,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科研,恪守对国家的诺言。他们爱国、敬业,经过一代又一代赓续奋斗,国家才逐步走向富强。我们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凝聚起对科学精神与奉献价值的高度认同。
“我们要追的星就是这样伟大的人。” 参与吊唁的市民这句质朴话语,饱含着对黄旭华院士的敬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在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这种价值认同和精神滋养,如同涓涓细流,持续充盈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为科技创新构筑起坚实的精神根基,源源不断地输送深厚而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们总是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也期待一代更比一代强。今天,我们缅怀科学家,就是期待更多人与他们一样,将自己融入时代洪流,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从而把握时代脉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