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优秀工作案例  >  专家工作站
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专家工作站
2025-01-21 15:13|文章来源: 省科协计财部、院士中心、恩施州科协

围绕产业链,建设科技链,创新产业发展,开展重点技术攻关,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大黄生产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了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专家工作站,开展大黄良种选育、种植技术课题研究、大黄加工技术研究、建立大黄生产技术标准、普及推广生产技术、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药农的科技水平,争取创建全国大黄种质资源圃,选育出地方优良品种,开展大黄趁鲜切制精深加工课题研究,推进大黄产业链纵生发展。

image.png

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8月,注册资金200万元,经营地址:利川市元堡乡红椿村大黄产业园。公司下设湖北吉昌药业有限公司、利川市长鑫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利川市勤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利川市荣强生态家庭农场、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专家工作站、湖北广播电视田间技术学校、湖北科技术特派员元堡工作站、,现有员工55人,内设办公室、财务室、生产部、基地部、质检室、科研部。公司现为规模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主营以马蹄大黄为主的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和科研,2023年加工、销售大黄3000吨,实现产值6287万元。

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以科技为驱动力,从产业模式、产业基地、标准化加工,产业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多方创新,取得以下成效。

围绕产业链,建设科技链        

大黄产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发展,恩施州大黄产业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产业基地,全州大黄种植面积已达到12万亩,“利川大黄”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州以及全省最大的大黄生产企业,自有大黄种苗基地、示范基地3600亩,与农户联建基地3.8万亩,初步形成种苗、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产学研一体化产业体系。但在产业发展中,品种混杂退化,种植中过多施用化肥、农药,逐渐导致土地酸化、地力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危及产业持续发展,未解决这些问题,合作社依托科技特派员工作平台,从科技入手,围绕产业链,建立科技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科技平台创新产业发展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分别建立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专家工作站、湖北科技特派员元堡工作站、湖北利川大黄科技小院、利川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专业人才和本地乡土人才组成了强有力的专业团队。共有专家14人,其中研究员、教授、高级农艺师6人,中级职称8人。这些专业人员中,省、州、市三级科技特派员7人,常年驻站专家8人,流动专家6人。同时加大科研投入,近几年共投入研发费用800万元,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制度,明确了驻站专家、流动专家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并为专家提供必要的食宿服务和工作条件,让专家放手开展科研。

开展重点技术攻关

开展大黄良种选育、种植技术课题研究。工作站与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华农、湖北民大合作,分别开展了大黄良种选育、大黄生态栽培、大黄高效繁殖和黄精种质资源评价及设施化育苗课题研究,这些课题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大黄品种选育已初步选育出“利川大黄一号”地方优良品种。

开展大黄加工技术研究。与省农科院加工技术所开展了大黄加工质量技术研究,采用微波、电能烘烤技术,提高了烘烤质量和效率,解决了传统烘烤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新建了大黄趁鲜切制加工厂,开展了大黄趁鲜切制加工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大黄精深加工技术体系。

建立大黄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大黄生产技术。在总结大黄种植经验的基础上,与省农科院联合制定了《马蹄大黄种植技术规程》,被中华医学总会确定为全国团体标准,被州药监局确定为地方性引导标准。

image.png

建立省级特色产业科普基地

普及推广生产技术。在省、州、市科协的支持下,建立了湖北省特色产业科普教育基地。基地占地21亩,建立了科普长廊、科普E站、科普图书室、药材展示厅、显示大屏和培训教室等硬件设施,基地共有道地药材品种二十个,花、药、路、树、亭配套设施观光农业,为药业,药农、中小学生提供药材生产学习、实习、参观场所。

开展技术培训。建立了利川市勤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由工程站专家现场指导,对药农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不断提高药农的科技水平。

下一步将建设大黄生产省级校企联合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开展大黄GAP基地建设。建立全国大黄种质资源圃,选育出地方优良品种,开展大黄趁鲜切制精深加工课题研究,推进大黄产业链纵生发展。

image.png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