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  >  湖北省科协学习党史教育专题  >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2021-06-11 09:27|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论)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永恒课题。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对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长期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指明了正确方向。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推进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历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课题。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一成功探索,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党对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长期探索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思想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具有政治上的先进性。但我们党也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和挑战,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具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通过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对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表明党对加强自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自觉、更加深刻。延安时期,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问题,我们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运动,要求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实际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担负着艰巨繁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面临着如何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坚强革命意志的新考验。1949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检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纪的行为。1951年12月,针对党政机关出现的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党中央开展“三反”运动,经受住了执政的新考验。党的八大后,我们又在全党进行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纠正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些实践为我们党解决自身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陆续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着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建设、解决自身问题的探索,贯穿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孜孜求索和不懈奋斗历程。我们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自我革命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同时也应看到,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窑洞对’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吗?恐怕还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强调“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关键是要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一次次集中教育中,不断砥砺政治本色、做到自身过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与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期探索一脉相承,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清醒认识,体现了新时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领导人民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如何才能做到自身过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是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永葆生机活力。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鲜明特征。

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自我革命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有效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成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能够有效防止马克思主义政党变质变色,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自我革命

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党的建设越要加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继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进一步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以自我革命精神坚守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坚持不懈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以好作风、好形象带领人民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我们党要解决自身问题、实现长期执政,关键是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作斗争,是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坚持自我革命精神,才能在不断解决自身问题中实现自我超越,永葆为民初心,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定不移惩治和预防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推进自我革命必须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抓好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反腐惩恶深刻改变了政治生态,极大振奋了党心民心。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严惩腐败,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内的一些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往往看得很清楚。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发挥党内监督带动作用,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合力,我们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实现了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夯实了全面从严治党、实现自我革命的制度基础。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还应继续推动各种监督制度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以党内监督带动和促进其他形式监督,进一步消除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与时俱进、久久为功,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1日 13 版)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