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沙洋大地,金黄油菜与翠绿小麦勾勒出丰收的底色。荆门市沙洋油菜科技小院聚焦“科技兴农、人才强农”,将科研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丰收实效,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科技实践。
5月7日,面对即将到来的阴雨天气,科技小院研究生团队与农户协同作战,在油菜定位试验基地开展收割工作。他们分工明确、动作娴熟,一上午便完成全部试验小区油菜收割,按不同施肥处理规范收储,为后续产量品质分析、施肥技术优化保留了完整原始数据。5 月 9 日,团队顶着烈日转战小麦田,逐样方统计有效穗数、精准测定每穗粒数,累计完成 200 余个样方调查,用扎实的“汗水数据”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迭代提供关键支撑。田间实操中,青年科研人员不仅保障了科研数据的真实性,更在日晒雨淋中锤炼了服务“三农”的过硬本领。
作为连接科研与农户的桥梁,科技小院始终坚持“问题从田间来、成果到田间去”。针对当地油菜连作障碍、化肥过量使用等痛点,团队研发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 + 生物菌剂改良”技术,累计举办田间课堂12场,培训农户300余人次,指导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00亩,实现化肥用量减少15%、油菜亩产提升8.2%,亩均增收超200元。针对今年小麦穗期阴雨导致的赤霉病隐患,团队第一时间深入20余个村开展田间诊断,制定“一喷三防”防控方案,确保小麦灌浆期管理技术覆盖率达100%,为夏粮稳产筑牢“科技防护墙”。
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小院成为“知农爱农”人才的孵化器。通过“科研项目+实践平台+农户结对” 模式,三年来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参与完成3项省级重点课题,形成5项可推广的技术指南。青年科研人员在与农户同吃同住中精准把握农业生产需求,针对 “秸秆还田腐熟慢” 等实际问题快速研发高效腐熟菌剂并示范推广,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田埂上”。小院培养的毕业生中,70% 选择扎根基层农技岗位,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火种”。
当前,沙洋油菜科技小院正围绕“三夏”生产开展小麦测产、油菜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攻关。下一步,市科协将持续整合资源、强化服务,推动科技小院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上发挥更大作用,让更多“带着露珠”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动力,为荆楚大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