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140余名武汉老科协理事、专委会专家及社会热心人士齐聚一堂,在武汉科学技术馆聆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刘福江副教授的精彩分享,透过“山野考察与太空观测”的双重视角感受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十年磨一剑:在湖底淤泥中探寻城市生命脉络
“我今年70岁,2/3的时间在武汉度过。60岁那年,我决定静下心来,把武汉的河湖讲清楚。”李长安教授的开场白,道出了一位地质学者对江城的深厚情怀。作为武汉老科协会长,这位在汉求学、工作40余年的北方学者,10年间踏遍武汉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科研守护家园。
李长安教授的研究突破,始于对东湖成因的质疑。当工程管委会主任提出“东湖究竟如何形成”的疑问,他意识到过往认知的局限。退休后,他利用东湖隧道、沙湖大桥等工程的钻孔资料,自费开展研究。在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他辗转国内外图书馆查阅百年老地图。最终发现,东湖与沙湖成因迥异——东湖属于河间洼地湖,而沙湖则是河道遗迹湖中的沙洲夹湖。这一发现推翻了长期以来“沙湖、东湖曾为一体”的定论,为武汉湖泊保护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
在李长安教授的讲述中,武汉湖泊的演变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通过对比19世纪末至今的遥感影像与地图,揭示出城市发展与湖泊萎缩的矛盾:汉口填湖造地、武昌和汉阳围湖建房,导致湖泊面积锐减。他痛心疾首地指出:“100年前,武昌‘三台八景九湖十三山’,如今9个湖泊仅剩2至3个。”但他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提出系统性保护方案。从“一湖一策”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治理理念,从水质评价转向生态评价,他的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对城市生态的深刻思考。当谈及梁子湖生态特区提案受阻时,他坚定地说:“西有神农架林区,东就该有梁子湖特区,这是湖北生态的两张名片!”这种为科学真理和生态保护据理力争的执着,正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求实精神与“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天眼观寰宇:用卫星数据编织地球守护网
如果说李长安教授的研究扎根于大地,刘福江副教授的分享则带领听众仰望星空。“只要走出家门,天空中就有无数双眼睛在监测大地。”刘福江以生动的比喻,揭开遥感技术的神秘面纱。从手机导航到卫星监测,从气象预报到灾害预警,他用大量案例展现遥感如何渗透生活。
在刘福江的讲述中,遥感不仅是科技工具,更是守护地球的“天眼”。缅甸地震时,我国通过卫星遥感迅速开展救援;华北风沙、武汉暴雨、河南干旱……气候变化的每一个细微波动,都逃不过遥感卫星的监测。他特别提到,我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发现缅甸部分森林保护区存在非法砍伐,为国际生态保护提供关键证据;在南海岛礁建设中,遥感技术精准探测水深和暗礁,为大型工程保驾护航。这些成果背后,是科研团队对“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创新精神的践行。
面对卫星数量激增带来的太空垃圾问题,刘福江也展现出科学家的前瞻性思考。他呼吁:“未来,太空垃圾清理将成为新兴领域,我们既要利用遥感探索深空,也要守护地球的太空环境。”这种对科技发展的辩证思考,彰显了“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从湖底淤泥到浩瀚星空,两位科学家的讲述勾勒出守护地球的多维图景。李长安教授以“老骥伏枥”的坚守,在退休后仍为武汉湖泊研究奉献十年光阴;刘福江副教授以“敢为人先”的锐气,用前沿科技搭建地球监测网络。他们的故事,让“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与“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不再抽象——当李长安呼吁建立湖泊生态特区,当刘福江在科普平台向公众传播遥感知识,科学家精神便化作守护地球的切实行动。
据悉,武汉老科协围绕第56个世界地球日策划了系列主题活动,自4月21日至25日期间,除主场论坛外还组织了多场基层科普讲座、自然资源基地探访及生态健步走等实践活动,通过立体化活动矩阵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原湖北省科协一级巡视员、湖北省老科协副会长朱瑛,武汉市科协副主席刘志武出席活动。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