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医生的,要尽最大可能,用最小创伤来治愈病人。”
“最牛的医生,不是全世界只有我会做,而是让全世界的医生都会做。”
“医生做科研的意义,就是为了那些濒临绝望的病人来到这里时,我们可以有底气地跟他们说:‘别放弃,还有希望!’”
“科技创新要深入发现临床痛点,通过医学转化回报临床。”
……
3月7日,医学人文微纪录片《我是医生》第一季推送完毕,8位医者的真挚表达和勇闯医学禁区的创新精神引起广泛关注,全网总流量600万+。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点赞《我是医生》,称其有望打造成武汉卫生健康领域的城市名片,并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去寻找科研目标,“要舍得花时间,坐得住冷板凳,从‘三不计较’做起”。
2月26日起,武汉市卫健委携手长江日报社推出《我是医生》,第一季主题聚焦科技创新,集中展示我市医疗工作者以“用”为导向,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加强医工融合、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生动实践。10天内共推出8集视频,均登当日微博热搜,全国54家主流媒体转发。不少网友留言盛赞《我是医生》有创意、有高度、有品质,表示“这才是真医生”,希望这样的医生再“多一点”。
■ 院士发声:
搞科研要“三不计较”
从医50多年,陈孝平院士拿过许多奖,也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最看重的还是“我是医生”这一职业身份。在他看来,医生除了救死扶伤,还应该以科技创新、推动医疗事业发展为自我追求。
陈孝平院士表示,在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不久,武汉市卫健委迅速推出医学人文微纪录片《我是医生》,通过8位医者的深度讲述,聚焦近几年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既是对科创大会工作要求的热切回应,也是对广大医疗工作者的现实召引。
当今临床医学仍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也时时刻刻会遇到真实的疑难重症案例,需要医疗工作者沉心钻研寻找解决方案,再用于临床去实践,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此良性循环就是创新。“一旦确定了科研目标,不可急功近利,要舍得花时间、坐得住冷板凳,从‘三不计较’做起,即不能计较时间、不能计较钱、不能计较一时得失。”陈孝平院士说。
陈孝平院士表示,希望《我是医生》的嘉宾人选能往更深处挖、往基层挖,让更多优秀的医生走出来、亮起来。相信三至五年,《我是医生》能打造成武汉卫生健康领域的城市名片。
■ 行业盛赞:
这是中国医者真正的风范
《我是医生》推出后,在大健康领域引起关注。首集《旋切心肌》推出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终身教授万松给“主角”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魏翔发去祝贺,称“视频拍得很棒,专业水准、非常励志!”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称,《我是医生》有机结合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生、患者、媒体、公众,将生涩神秘的医学知识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是传播医学知识、普及医学常识,受益面极广、多方共赢的极好的产品。
武汉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卫华表示,《我是医生》形式新颖、设计精巧、创意十足,让医生有了发声、展示的平台,增进大众对医生的理解,对医患关系有极好的促进作用。
武汉市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黄晓东说,《我是医生》展现了武汉市医务工作者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双重角色与卓越贡献,见微知著呈现中国医学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之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有创新的土壤。
武汉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晓刚认为,《我是医生》从医者的济世情怀入手,讲述他们对医学高峰孜孜不倦探求的同时,更多展现我市一批医学大家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的大爱情怀,引人入胜,这是中国医者真正的风范!
■ 同行共振:
把一个一个病人驮过河
医者的初心是什么?在《生死“器”约》一集中,武汉市第三医院季伟给出答案,“把病人一个一个地驮过河”。
《我是医生》推出后,多家医院组织观看学习,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晶表示,“我们做医生的,都希望能为患者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尤其是技术领域能多精进一点、多开拓一点,更好地为众多慢性气道疾病患者解决病痛”。
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姮说:“对于临床工作而言,每一项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都是为了以更小的创伤、更精准的方案不断提高疾病诊疗效果。生命可期,探索不止。”
武汉市第三医院规培生商鸿皓表示,“《我是医生》让我深刻反思了医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医生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尊严”。
不少业内人士称,《我是医生》制作上乘、立意深远、用心用情,是不可多得的医疗战线立体化的传播产品,开创了健康传播新局面。
据介绍,《我是医生》第二季正在筹备中,预计于2024年底推出。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