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两会期间这些声音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2018-03-20 10:32|文章来源:中国科协办公厅

两会期间这些声音代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一)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篇

2018年两会召开期间,部分中国科协常委作为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对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声。

“五年来,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桥、水、港等一大批基础建设工程中科技创新都起到了作用,重大专项推动着大飞机等重点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高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在3月10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持续发力,使科技更好为造福人民、发展经济、保障安全作贡献。

科技创新迅猛发展

大国之间的博弈主要看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科技屡屡传出捷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确立全球组网模式,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中国天眼”FAST落成启用,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科技实力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透露,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各型号长征火箭已累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商业发射64次,其中搭载发射服务15次,凭借高可靠性的品质,在国际商业航天市场享有很高声誉。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向巧院士说,C919“大发”正在按计划向前推进,核心机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通过“ 两机”专项的推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具备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能力这一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语音及语音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入地进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而我国在人工智能的源头创新上很多部分已经和全世界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下一步最关键是如何强调应用是硬道理,在应用驱动中数据迭代不断进化。中美很多领域已经同步进入无人区,我们相信由于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的特点,由于中国用户基础和政府应用创新方面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一定能够赢得未来。 ”

科技创新服务于人民

万钢表示,一些重大专项的技术放到大众创新、创业当中,应用到老百姓生活最近的地方,应用到“最后一公里”。 “双创”是一个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舞台,现在很多高校、科研院所里,特别是企业领头创办专业化的众创空间,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双创”又是一个改革的手段,带动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因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在青年人的创新空间当中融合了,有很多公共服务就开放了。同时,“双创”也提高了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水平。现在我国已经有很多离岸创新中心,无论是在美国硅谷,还是在法国巴黎,或者在其他国家,都能看到我国的青年人和外国的青年人共同进行创造。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在两会期间提到,青稞是西藏的民生之粮,确保粮食安全首要的是确保青稞安全。“时代需要什么,我们就把创新的领域,创新的重点进一步调整和确定。”藏区人民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青稞产品需要更丰富,质量更高。下一步他希望大力建设优质青稞现代化、标准化的绿色生产基地,大力扶持青稞加工企业产出精品青稞产品,继续强化青稞种业科技创新,加强青稞营养评价与食饮品加工技术创新等,进一步推动青稞产业转型增效。

科技创新要加强信息共享

为了更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建议,应加强立法工作,用法律和规章制度,定义信息种类、明确信息使用边界,制定出数据使用的“负面清单”。同时,要继续大力推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在各个服务领域,也应加强信息整合,形成完整的数据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建议,应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主题,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为导向,尽快构建第三方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平台,提供科学、权威、客观、可信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依托具备条件与基础的第三方机构联合建立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平台。二是依托第三方平台定期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三是建立数字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四是围绕数字经济统计分析提供多元增值服务。

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了海内外对中医药的热议,也对中医药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新突破寄予了更多关注和更大期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黄璐琦院士认为,中医药的振兴应借助科技的力量。当前,我国的中医药科技创新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科研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综合实力建设相对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为科研创新提供手段和支撑的能力不足是较为凸显的问题之一。

同时,他建议依托中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医药、针灸、中西结合等基础研究领域部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评估考核通过、运行良好的培育基地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范围;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建设一批中医专科儿童医院或中西医结合专科儿童医院,有条件的省份每个省建一个中医儿童医院,每个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中医儿科;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儿童用药审评审批专门通道,对儿童用药价格给予政策扶持,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短缺儿童用药的生产动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和重大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医儿科药物的开发、中医儿科特色疗法的评价筛选和推广应用,以及儿科治未病技术和方案研究等,以满足临床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传染病防控的关键,在一个“早”字,“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总是能把传染病控制好。”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表示,中国科协广泛联合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响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发展需求,将科普信息化作为科学普及的最重要渠道和手段,将“科普中国”打造成为融合线上线下、覆盖校园农村、连接科技人员与社会公众的枢纽平台和闪亮品牌。“出现一个谣言,就辟谣一个,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他强调。

同样注重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他强调,目前国博正在推进智慧国博建设,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希望未来能将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数据公布,至少能让观众知道国博中有哪些文物、现在是什么状况。他建议科学规划博物馆体系建设,健全文物调配交流机制。国家博物馆要发挥行业头雁作用,探索实施总分馆运营模式,联合一批有特色特点的地方性博物馆共同组成系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博物馆体系。要让文物“活”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从农业角度建议,要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特别要对西部地区、边远山区以及库区和老区的脱贫致富、带动当地农业科技队伍的发展,提升科技支撑和引领乡村振兴能力作出新的贡献。要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遴选长期开展农业基础性科技工作的科研单位,纳入综合试验站建设序列,给予资金支持,形成全国一体化、网络化的农业长期观测监测工作格局,积累农业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政协网、中科院之声、新京报、农民日报、中国交通新闻网、中国高新网、未来网、中国电子报、澎湃新闻、金羊网。)

两会期间这些声音代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二)

科技人才篇

2018年两会召开期间,部分中国科协常委作为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对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声。

科技创新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人才则是其中的主力军。而打造一支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正是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迫切需求。《“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中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优化人才结构,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弘扬科学家精神,创造更好科研环境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这些年来令他感受最深的就是科技人员胸怀大志的报国胸怀。“我们要特别珍惜科学家精神,珍惜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珍惜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既要有物质上的激励,还要在精神上满足他们为国奋斗的需求,为他们的创新成就,为他们的艰苦奋斗、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鼓与呼,使他们的工作更加顺畅。”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表示,我国科技事业前景广阔,广大科技工作者会拥有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科技工作者还应学习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少一点浮躁,少一点急功近利,少一点追名逐利,发扬埋头苦干、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积极深入到科研一线,争做社会楷模。希望全社会更加关注科技的发展,支持科技人员的创造,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提高科技人员的收益,共享科技人员的成果。希望全社会更加注重宣传科学为我们带来的福祉,宣传科学家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状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树立青少年的科学梦想,真正把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作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和目标。不能总是鼓励科研人员要守清贫,要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尊严,“我们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也应该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他们有权利享受美好的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原院长李洪表示,如今,一个可以让科学家充分发挥能量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科学家群体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学精神的弘扬将成为新的时代风标。要激励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成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动力。“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是将爱国精神与个人价值相结合,国家至上、时代需求第一的精神,这是中国科学迅猛发展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李洪说。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回忆起总书记第一次到光启研究院视察时的情形感觉还历历在目。“总书记谈到中国梦归根结底是需要人才来实现,要求我们择天下之英才而用之;还专门要求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科技创新发展给予足够的保障;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特别嘱咐我们团队要向老一辈科学家们学习,争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总书记对我们这些在尖端技术领域啃硬骨头的创新团队关心备至。”五年多来,刘若鹏的团队发扬工匠精神、日以继夜、精益求精,形成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作为科技工作者,他非常庆幸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可以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发展的时代。

继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和绩效评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续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万钢表示。

在政协科协组讨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委员一直保持低调,他默默记录,很少主动发言。6日下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施一公开口了。“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也就是说,发明拥有量是之前的3倍,技术交易额只有之前的两倍。平均每个专利交易额是五年前的66.7%,数字不增反降。这是科技评价体系的问题。”施一公说,在各个单位,无论是决定晋升还是评绩效,都会把专利数、文章数、被引数和文章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数作为重要参考指标,“这个风气愈演愈烈”。 论文不足以说明科技实力,美国没有这样的评价方式,科技实力却依然领先。他听说,一些科技组织的评估还认为,中国科技实力超过了美国。“我很担心。”坐在一旁的中科院院士袁亚湘委员听到这句“我很担心”,也点了点头。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也感到忧虑:“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量子信息前沿研究领域在若干方向上实现了领跑,但暂时的领先地位一直伴随着发达国家激烈竞争。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

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 “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我们科协就是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徐延豪说,新时代中国科协的目标任务,就是进一步提升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思想引领力、情感凝聚力、精神感召力和组织黏合力,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价值共同体。

今年1月26日,中国科协九届四次全委会召开,提出将1-9-6-1的战略布局作为2018年科协工作的主线,即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一条主线,以三轮驱动、三化协同、三维聚力推动组织重构、流程再造和格局重塑,着力推进6项工程,为科技工作者办一批实事,加强重点工作的科学统筹和系统推进,提升执行力。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科协组织的协同化,即进一步密切与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联合协同,推进上下联动和协作,形成“改革戏大家唱同台唱”的氛围,完善科协组织内外联系的枢纽功能。

徐延豪强调,“1-9-6-1”的战略思路,实际上是要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推进科协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升科协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思想创造力、战略支撑力、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价值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传染病学专家高福表示“目前最直接面临的就是疾控系统人才流失的问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最关键的还是人才。目前公共卫生人才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而待遇却并不高,这些年,高福一直在呼吁要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待遇问题。“一方面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更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待遇,稳住现有人才,培养新的人才。”高福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持同样观点,他表示,要增设中医儿科学专业,从源头上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基层培训,并确保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或者高于其他专业同年资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来源:科技部网站、中国高新网、新华网、科协改革进行时微信号、深圳商报、科技日报、澎湃新闻。)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