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航天员“亲密接触”、听科学家讲前沿热点、亲自动手发明制作……9月11日至17日,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同步开展,一场广参与、广覆盖、高质量的科学浪潮,让这个秋天“热度”不减。
航天、“双碳”……热点扎堆的科普盛宴
“随着科技的进步,2049年上太空可能就和坐飞机一样便利。请同学们以科学事实为依托,展开合理想像: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如何设计未来的空间站?”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上,神舟十二号乘组三名航天员从太空给全国青少年发来了搭载空间站实验孵化项目的“考题”。
同学们不仅是答题者,更是提问者:航天员在太空中受伤了怎么处理?空间站上一天有十几次日出日落,向日葵会一直跟着太阳摇头吗?……航天工作者和专家大咖亲临中国科技馆,一一解答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围绕时下的前沿热点话题,各地活动各显神通,为公众“烹饪”一场场科学盛宴。
“欧洲不少国家已于上世纪90年代前碳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60年以上时间。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要用更短的时间,将85%的化石能源变成净零碳排放能源。”在上海科学会堂,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讲解着“双碳”的机遇与挑战。
从智慧灌溉到黑土地保护,从防震减灾到抗击疫情……科普的作用得到集中展现。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还更加重视织密“服务网”,广泛开展社会需要、群众喜欢的系列科普活动。
浙江杭州翠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的志愿者正手把手地教社区老人如何使用手机支付、导航、打车等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我现在买菜不用带钱包,微信扫一扫就能付款。还有网上挂号、银行卡转账、话费充值,都不用出门了!”经常来参加培训的李阿姨笑着说。
提升科学素质 让科学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从1938年高士其等科技工作者在延安成立“边区国防科学社”进行科技启蒙,到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就设立“科学普及局”,再到2015年中国科协建设“科普中国”科学传播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展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普展”展示了我国科普事业的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以上,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屈指可数。200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6%,2020年已经达到10.56%。
“在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新时代科普的内涵和外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知识普及,科学精神的弘扬才是我们非常需要补足的短板。”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表示,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还要提高人们应用科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青少年活动的五年级学生李晨馨,成功组装出一台微型太阳能发电装置。“低碳生活很重要也很简单,比如随手关灯这件小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晨馨说。
在中国科技馆“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的互动展品前,来自山西的游客李莎莎正陪着6岁的女儿体验“钻木取火”。“在孩子启蒙阶段,脑中就有对科学的印象,这对她的人生会有很大帮助。”李莎莎说。
“科学应该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素质,这需要我们构建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科普要从娃娃抓起,家庭是第一课堂。”王挺倡导,每一位父母都需要有科学教育的意识,让孩子从小接触科学。
构建大科普生态 为青少年插上科学翅膀
最速降线、魔箱、无人机、机器人……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宁夏科普工作队把科普大篷车开进了贺兰县铁东小学,学生们纷纷驻足观看,并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的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线上数字科技馆,把最具体验感和参与性的科普服务从城市延展到乡村,从内地延展到边疆。”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廖红说。
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还汇聚各地各部门单位合力,构建全社会动员、全领域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大科普生态——
20所学校百余支队伍组成的首都高校科技志愿服务者总队,深入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开展科创服务。
中国飞天梦志愿团“中国航天科普巡展”为广东青少年带来了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宇航服、航天食品等55件航天展品,后续还将前往陕西、四川等4个省份。
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国内多家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和展览馆,带领公众走进高端实验室、产业园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核主题科普……
“守护好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让‘长大要当科学家’成为更多青少年的梦想。”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张玉卓院士说,为青少年插上科学的翅膀,国家发展才有不竭动力。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