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29日,一位45岁的中国学者带着他用自己的积蓄为学校购买测绘仪器,登上了从德国回武汉的航班。这位新中国第一位派到联邦德国学习航测的学者,就是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德仁。
每每回想起这段留学生涯,李德仁院士总用“迟到的留学”来描述。1982年,在恩师王之卓先生的推荐下,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德仁踏上了他的留学路。
李德仁的求学路并不平顺,在德国求学的第一站波恩大学摄影测量研究所,李德仁提出了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为了追求更先进的测绘知识,1983年5月,李德仁从波恩大学辗转来到斯图加特大学,师从阿克曼教授。在这里李德仁每天学习工作14个小时以上,仅用一年零四个月,他修完了6年的课程,并用德文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时他的成绩是斯图加特大学论文最高分。国际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格拉法韧特教授审阅了论文后说:“我为此文而激动,它解决了测量学上的一个百年难题。”
人才之难万冀一。包括斯图加特大学在内的境外多家机构向李德仁伸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没有动心,妻子朱宜萱的来信更是坚定了他归国的信念。在信中,朱宜萱教授这样写到:李德仁,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粮食),一直到了45岁,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挤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回来挤奶”,这朴实的语言,与50年前李德仁的恩师王之卓说的话如出一辙。
1934年,王之卓从300多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国民政府选派第二届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留学,同去的还有后来成为我国现代测绘科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夏坚白、陈永龄、董钟林。当时测绘科学数德国最为先进,王之卓便与夏坚白、陈永龄两位同窗转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1939年,30岁的王之卓在柏林工业大学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工学博士的航空摄影测量专家。归心似箭的他,不顾国内连天战火,携怀孕8个月的妻子和5岁的女儿,踏上万里归国路。
有人问王之卓,为什么回国?
他说:“回国跟回家一样自然。”
一片冰心在玉壶。龚健雅,李德仁的学生,也做出了与前辈们一样的选择。
龚健雅攻读博士学位时,李德仁派他去丹麦留学,学习正在兴起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在丹麦留学期间,李德仁叮嘱龚健雅,“要敢于跨越,有跨越才有创新,你仅仅跟在人家后面,捡人家做过的重复做,你就总在后面。”1990年龚健雅提出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成为了当今GIS的主流技术。
学成之后,丹麦农业部等单位都希望龚健雅留下来。李德仁给他写信:“我现在正在看欧洲杯足球赛,各国的球员都是回祖国参加比赛的,你也回国参加比赛吧。”
1990年10月,龚健雅按期从丹麦回国“参加比赛”。2011年,龚健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危须仗出群材。正是这一份传承三代的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与使命,让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星河灿烂。1956年创立学科至今,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培养了15位两院院士,连续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众多测绘遥感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在此诞生。胸怀祖国,集智攻关,奖掖后学……武大测绘人就这样在一次次接棒、传棒中,将毕生所学投入到奋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伟大事业。
撰稿:陈莉琼
供稿单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科学精神基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