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建设
“金戈铁马”拓荒牛—记应城市俊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俊培
2016-05-09 00:00|文章来源:

2005年成立应城市义和镇农机农技协,2009年改制为应城俊培农机合作社,后来融集900多万,组建农机团队158人,购买农机具240台(套),服务辐射应城、汉川、天门3个市,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年产值1500多万元。他就是应城俊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俊培。应城俊培农机合作社被授予全国、湖北省示范合作社,张俊培本人也被湖北省授予“创富精英”奖,孝感市授予“农村致富带头人”,应城市授予“科技标兵”等光荣称号。

一、穷则思变搞创新,壮志不移谋发展

1999年,张俊培从供销社下岗,考虑到自己在农村长大,熟悉农业生产情况,决定回乡从头开始。他一边种地,一边经营一家农资店,辛勤劳作,只够年吃年用。

从小看着父辈们辛勤耕作,深知人力种地的不易。从电视上看到机械化生产给传统农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他坐不住了。2007年,张俊培借钱购买了一台拖拉机和一台收割机,为村民收割、运送稻谷,生意红火,初尝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甜头。

抓机遇,谋发展,张俊培做了吃螃蟹的第一人。他跑市场,做调研,2009年牵头组建义和镇第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俊培农机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元,拥有4台拖拉机、3台收割机。

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欠缺管理经验,社员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正在张俊培茫然无助时,义和镇农业服务中心知道了他的困境,及时联系市科协、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和市安监局等单位,对社员组织开展技能、管理等多项培训。

几年间,合作社实现“一年一小步,两年一大步”的发展跨越,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新型“工具”,为农户提供耕、种、播、收、运一条龙作业服务。

二、一花独放不显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一人富不算富,张俊培要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柴咀村村民吴红一家6口人,守着10多亩地艰难度日。张俊培动员他和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为其提供耕、插、收、种一条龙服务,一年下来每亩地增收200多元。尝到甜头后,吴红在周边村流转了100亩土地,如今年纯收入8万多元。

张俊培抛开门户之见,吸纳社外农机手参与合作社。柴咀村九湾组村民张强,2009年购买了一台收割机单干。因疲劳作业,发生事故,导致右手食指被搅断,中指、无名指受伤,使得原本就贫困的家雪上加霜。听到这个情况后,张俊培带着营养品去看望他,并邀请他加入合作社。入社后,合作社技术人员手把手地对他进行业务培训。今年,他在合作社可以分红7.8万元,比过去多赚2.8万元。

铁塔村贫困户万华民入不敷出,家中极其贫穷,靠赊账买种子、农药,农机服务费一拖就是几年。他看到同乡加入合作社发展不错,也想试一试。张俊培二话没说,主动借给他5万元,买了一台拖拉机入股,并资助他流转50亩耕地,当年他纯收入达10万元,还清了欠款,第二年又盖了新楼房。

三、致富不忘乡邻,真情回报社会

合作社做得风生水起,社员收入逐年增加,张俊培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致富路。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心系困难村民。

前房组76岁的孤寡老人张水亚上了年纪,耕种困难,张俊培和社员连续5年为他免费耕整土地,直到今年5月老人去世。

九湾组村民张焕新身患重病,70多岁的母亲卧病在床,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平时的生活来源就靠种田。张俊培提议合作社捐资15000元,资助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并免费托管他家的28亩耕地,无偿提供全套机械化服务。

王台村56岁村民王黑伢,儿子在外打工多年未回,两老靠8.5亩水田为生。今年4月,老王查出患上胃癌,做了切除手术。中稻插秧季节到了,老王无法下田干活,眼看水田就要抛荒,张俊培开着自家的插秧机,帮老王耕地、抽水、下肥、耕整、插秧。

从2011年起,张俊培和社员坚持每年按照1000元的标准,慰问30至40名特困户,从未间断。

谈及未来,张俊培说:“带领乡亲致富,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应城市科协  祁世雄)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