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如何滋养生命、守护特殊场景并助力星际探索?8月27日上午,一场以“生命之水”为主题的“科学家讲故事”活动在湖北省科技馆一楼院士成果展厅开讲。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住建部给水排水重点实验室主任谢鹏超受邀,从自来水处理、特殊场景净水技术到太空与星际水资源利用,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饶有趣味的科学分享。
自来水:从自然水体到千家万户的“净化之旅”
“自来水从哪来?”谢鹏超教授首先引发现场小朋友们热烈讨论,并用“小精灵游进水龙头”的比喻,结合直观流程图讲解自来水“净化之旅”,提醒观众“将水煮沸后饮用”是家庭端关键防护措施。特别指出,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才是更均衡的日常饮水选择。“水的社会循环,是水在人类社会中‘移动、使用、净化、再循环’的过程,既涵盖供水环节,也包含污水管理。”
特殊场景净水:膜技术成“应急与保障利器”
针对战争、灾害、海岛等特殊场景的饮水难题,讲课重点介绍了核心解决方案——膜滤技术。他解释,膜滤技术依靠半透膜的筛选作用,让水分子通过、拦截杂质,根据膜的孔径大小,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适用于不同水质处理需求。让观众难忘的是上甘岭战役的故事,志愿军曾因缺水靠喝尿、接石缝水生存;而如今,我国已研发出移动式净水车,能从浑浊自然水中快速制备干净饮用水。在南海岛礁建设中,膜滤技术更是发挥关键作用,已能保障6万人的饮水安全。
太空与星际:中国技术实现水资源“循环再生”
宇航员在空间站如何解决用水问题?谢鹏超教授指出,空间站长期驻留无法依赖地球运水,运输费用极高。为此,我国研发出“空间站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水处理子系统”,收集处理后,可将自来水转化为饮用水。目前全球仅中国和美国能实现太空水资源循环利用。且值得自豪的是,中国是唯一无需进口零件、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国家。谢教授提到,火星表层下已发现液态与固态水,未来若突破火星水资源处理技术,能为星际迁移奠定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新一代持续努力探索”。
本次活动既普及自来水与健康饮水知识,也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展现水在生命维持、应急保障与航天事业中的深远价值,现场观众感慨,珍惜水资源爱护水环境多么重要。
撰稿/刘锦锦 陈思霖
拍照/刘锦锦 陈子捷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