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近年来,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安排部署,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以公开促落实,以公开优服务,以公开助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湖北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营商环境建设。
A 全省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2018年,全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117496条(同一信息多渠道公开计1条),其中,政府公报公开2088条,政府网站公开1563938条,政务微博公开209707条,政务微信公开239790条,客户端公开203611条,电视、报刊、广播、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公开388041条。省本级主动公开286112条,其中,政府公报公开242条,政府网站公开255467条,政务微博公开19933条,政务微信公开43728条,客户端公开27513条,电视、报刊、广播、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公开15466条。
B 全省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8年,全省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0105份。从申请渠道看,当面申请3001份,传真申请90份,网络申请3317份,信函申请3697份。省本级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2193份,其中当面申请304份,传真申请3份,网络申请1058份,信函申请911份,主要集中在国土资源、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
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情况看,全省按时办结
9363份,占比93%。省本级按时办结2185份,占比近100%。
C 加强政务服务大厅调研指导
今年,我省开展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情况调查,建立“三联系”制度,赴市州和省直部门调研行政审批改革、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政府网站与新媒体等工作情况,了解问题,推进解决问题。赴上海考察学习徐汇区“一窗通办”先进经验,提出市州县政务服务大厅统一规划意见及改造升级实施步骤,并对大厅工作人员
队伍建设、管理、考核等内容提出意见。
加强督查督办,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应进必进”相关工作要求,正推进出台“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工作指南。
聚焦完善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以制度安排把政务公开贯穿政务运行全过程,我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所有副省长为副组长的湖北省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及湖北省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调整了湖北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重新组建了湖北省政务管理办公室,统筹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政务服务、政务公开和大数据等工作。今年以来,王晓东省长两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新《条例》和政策解读工作。《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把推进政务公开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省政府办公厅将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在制定的湖北省《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统筹安排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和政府网站建设工作,协同发力提升精准治理能力。今年6月,举办了有120人参加的全省政务公开和政府网站建设培训班,进一步就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使政策文件真正让老百姓看得懂、能落实,进一步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策文件解读实施方案》,强化“一把手”解读责任,凝聚社会共识。
各市(州)均已成立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行政审批局),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聚焦“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实效
政务服务信息公开是当前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湖北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湖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湖北省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成立湖北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的通知》《关于印发湖北省便民服务事项接入“鄂汇办”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先后赴国办和国家行政学院对接沟通,赴广东、浙江、江苏、贵州等省学习,在此基础上确定湖北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数字政府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通过各级各部门政府网站、湖北省政务服务网、鄂汇办APP各级政务服务大厅等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公开工作,通过政务服务“一张网”公开政务服务指南131万条,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了“明白卡”,全面服务“放管服”改革,服务走进线上线下大厅的千家万户。
聚焦重点领域 着力提升政务公开能力
我省围绕重点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三大领域,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明确公共资源配置领域九大类信息数据标准,推进信息数据集中展示。全面推进监管信息公开,建立省、市、县三级“一单两库一表一细则”,建立全省随机抽查工作机制,通过信用中国(湖北)等网站公开监管信息。通过制定全省四级七类政府信息公开基本目录体系,开列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清单,全面加大主动公开力度。建立政务公开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将政策文件解读等有关工作纳入省政府督查情况通报。
让政府网站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让政务新媒体更加响亮地发声。
作为全国第一批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省份,我省全面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组织起草了《湖北省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推进方案》,加快推进省级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组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省信息中心、楚天云公司等单位,对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修改完善全省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改进评估办法和步骤,召开现场评审会,以评促学、以评促建,推动全省政府网站整体水平提升。在201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省政府门户网站居全国第四位,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位居前列,10个市(州)进入全国地市政府网站百强。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
做好人民群众特定关注事件的回应办理工作,2018年,我省省长信箱收到群众网上来信38026件,涉及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实行日清受理不积压,按期办结率达到98.8%,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典型案例逾100份。办理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省长留言900余份,公开答复200余份。全省办理领导信箱回复13万余件,省级54372件。
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积极回应百姓呼声。襄阳市积极打造12345政民互动平台,2018年全市共办理“12345政风行风信箱”来信28378件,接待公众来电56.41万次,接通率97.90%,日均来电1545次,日最高来电2974次。省级12345政务服务平台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
下一步,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全国、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聚焦“一优两落”,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助推“放管服”改革。
典型探索
省司法厅:公开司法行政典型案例
省司法厅公开公示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的工作人员名单、办事事项、登记须知、工作流程、审批制度和监督投诉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设“12348湖北法律服务网”,公开全省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数据信息,让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公开司法行政案例库,将司法行政实践过程中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提炼,让广大群众能够在案例库中查阅到更多的典型案例,为自己的法律需求提供参考。
省应急管理厅:微信公众号用户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2018年,该厅运维的“湖北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全年推送信息740篇,关注人数达18万,影响力在湖北省直机关排行榜中名列前茅。2019年上半年,“湖北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276篇,开展了“科普作品投票评选”“安全生产月知识竞赛答题”等互动活动,线上活动参与人次破千万,关注用户由18万增加到96万,稳居全国应急管理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前十名。运维的“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微博号粉丝数2311,阅读数432103。
省应急管理厅挂牌之日,网站同时改版更新。扩大公开的覆盖面,结合机构改革后的新职能、新要求,该厅将门户网站导航栏修改为“首页”“信息公开”“新闻动态”“公众互动”“信息查询”“网上办事”,把信息公开摆在更加醒目的位置,同时调整相关内容,增加了“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媒体报道”等专栏。
该厅积极协调解决群众办事堵点问题,定期报送堵点解决进展信息,对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证变更企业法人、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等16个事项作为“一次办好事项”,优化网上审批流程,对该厅颗粒化后的55个许可事项办事指南进行了修订,取消整合申请材料176项,通过省政务服务网对办事指南进行了更新发布。
省财政厅:大力推进全省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
明确各级责任。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明确部门公开主体地位。省级部门实现预决算公开一把手审签,由部门主要领导在公开前对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及格式进行审核签字确认。省财政厅每年对公开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严把公开节点。省级政府预算实现在人大审议通过后即上网公开,公开时间比法定要求更加提前。
统一公开平台。省财政厅联合相关单位在省政府的门户网站和省财政厅网上设立预决算公开专栏,将历年公开信息集中发布,并长期保持公开状态,方便公众查看、纵向对比。
规范公开内容。集中编制了预决算公开参考样表,为各县市部门预算公开提供了可借鉴的规范模板,初步建立了预决算公开标准体系。
经过努力,目前,全省预决算公开已实现各级各部门全覆盖,预决算内容全覆盖,社会热点回应全覆盖。
省自然资源厅:拓展完善“省征地信息公开平台”
省自然资源厅以征地信息公开为牵引,将占据信息公开工作量80%的征地信息公开作为发展政务公开的突破口,依托信息化手段,努力实现主动公开一项不漏、依申请公开一件不误、重大政策解读及时诠释。
该厅处理主动公开信息,明确“谁制作、谁审核、谁公开”;回复依申请公开时,要求承办人少填“不予公开”
“信息不存在”等答复,并规定答复前与申请人电话核查申请内容,答复书寄出后与申请人电话核查答复结果。“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是该厅征地信息公开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标。该厅搭建网上办文平台,在公文拟制时将政务公开作为网上办文的必选项;搭建“湖北省征地信息公开平台”并逐年扩展完善。
该厅还实行依申请公开线上线下双保险办理,既推行依申请公开全网上办理和查询,同时建立重难点问题协查机制,针对申请内容不全、申请资料不符的事项,及时与申请人进行沟通,并按照“属地协查”原则,责成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对申请内容进行核实,力争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近3年,该厅均在省政府政务公开督查考核中排名中位列前茅,行政诉讼比例逐年下降。仅2019年上半年,该厅主动公开信息600多条,办理依申请公开件117件,没有一份行政复议。
宜昌市:政务词条提供专题集约化服务
宜昌市打造全面覆盖、实时监控、自动预警的政务公开主平台——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利用技术优势实现公开目录保障情况的自动监控,并对接全市短信平台,实现利用系统监测自动通过短信向各管理员发送预警,促进公开及时保障,并全面落实政务公开三审发布制度,部门管理员、分管负责人均分配有后台角色,实现手机端审核。另外,采取“规定动作+自选动作”为政务公开定好调,每年对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基本目录进行更新调整,结合各级各部门实际情况优化目录设置,提升政务公开实效。
2018年,宜昌市政府网探索引入用户思维和电商网站理念,整合政务公开、政策解读、办事服务、互动交流等相关资源,推出全新原创栏目——政务词条,为用户提供专题式集约化服务,在一个页面就能至少了解和办理一件事。
为适应公众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宜昌市全面整合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内容,借助微信小程序实现了信息公开116个主题可订阅,拓宽政务公开渠道。为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宜昌市力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题化和“一张图”,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为丰富政务公开表达形式,通过图文、视频、H5、小游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打造“秒答宜昌”“局长发布”等多个品牌栏目,增强政民互动效果。
荆门市:“惠民惠企政策超市”公开109条条款
荆门市联合全市有影响力的12家新闻网站、社会网站组建“荆门网站联盟”,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开展“荆采行”系列活动,形成政府网站正面报道,社会网站侧面解读,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信息公开工作格局。
荆门还开置“惠民惠企政策超市”,全面梳理惠民惠企政策,及时公开政务、公共、便民服务政策信息,发布政策办理流程图,设置精确搜索,进一步方便群众和企业查询。截至目前,已公开15个部门92项政策、109条具体条款。开办“政策点播台”,通过模糊查询、主动推送等功能,打通政策与民情链接“最后一站”,截至目前,已完成文件送达32起。
该市还组建网络监控应急响应工作专班,主动对接公众诉求,重点关注国内知名论坛和本地有影响力的论坛,开设“网络发言人”专栏,建立分类研判机制,设置事故灾害、网络民意等15类主题,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经验已在全市范围推广,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已有80余家涉及民生的部门网上实名注册、实名回复,受理网民意见建议逾3万件,回复满意率达95%。
截至2018年底,全市政府系统(含县市区)开通政务微信公众号99个、微博10个、移动客户端6个,开通率达70%。
恩施州:今年依申请信息公开均已办结
恩施州利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云上恩施、恩施发布、新浪恩施及其它互联网政务媒体,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半年来,全州政府信息公开总数为30308条。
该州在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栏开设专栏,围绕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三大领域,以及政府信息、财政信息、三大攻坚战等重点信息公开。突出对行政重大决策政策、重要法规规章的解读。2019年上半年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和运用文字、图表、漫画等形式通过政府网站解读解读政策305篇,通过微博、微信等其它互联网政务媒体解读政策615篇,回应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数4482次。组织新闻发布会、解读会40多场,发布新闻稿500多篇。
针对依申请公开数量呈上升趋势的现状,恩施州加强对州直部门和各县市局依申请公开的指导和服务,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新旧《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改前后对照表》编入《恩施州政务公开工作政策文件汇编》,发放至州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局进行普法学习。目前,已拟订《政务公开工作知识题库》用于开展政务公开知识竞赛。今年以来,收到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申请信息公开83件,均已按时办结。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