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科研团队与江夏区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武汉江夏工作室”,在淡水渔业科普馆(鲁湖养殖场)正式启用,这是构建社会化科普格局的又一成功实践。这一平台的建立,对江夏区淡水渔业发展创新升级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在活动开展前,与会领导嘉宾参观了江夏淡水渔业科普馆,对江夏区“三山三水三分田”的生态格局及水产养殖技术创新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在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模型展示区,院士驻足察看“江夏鳜”等特色品种培育情况。“江夏不仅有丰富的湖泊资源,还在渔业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桂建芳院士表示。
江夏区委书记张斐在致辞中介绍了江夏区的发展成果:2024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0万吨,预制菜产业基地跻身全国百强。依托院士团队科研势能,江夏正加速构建“331X”现代渔业体系,力争三年实现产值倍增目标。张斐表示,“从‘梁子湖大河蟹’地理标志认证到‘黄优1号’良种推广,我们将以科技赋能打造‘中国淡水水产预制菜之都’”。
武汉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定君指出,此次合作既是江夏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的又一次具体举措,也是我市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的一个生动案例。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自2021年4月成立以来,已举办近300场科普活动,成为武汉科普领域的知名品牌。市科协目前已成立9家院士科普工作室,带动8万科普志愿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院士科普武汉模式”。李定君强调,桂院士武汉江夏工作室的成立,将进一步搭建政、产、学、研融合的平台,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作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学科的领军人物,桂建芳院士表示,江夏区作为“百湖之城”,淡水资源得天独厚,加上区委区政府对渔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与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期的合作基础,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团队正在加快推进中科6号等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并依托江夏示范基地,打造科研成果转化的样板。同时,还将深化与华中农业大学在武昌鱼、草鱼等品种上的联合研究。桂建芳院士介绍,工作室将构建“科普-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还将肩负起传承渔业文化、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责任。他期望通过这一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把江夏打造成全国淡水渔业的创新高地和科普示范区域。
活动现场,桂建芳院士与江夏区副区长张立锋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缪炜,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定君,江夏区区委书记张斐,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国华,江夏区政府副区长张立锋共同上台为工作室揭牌。
活动由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若光主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市科协、市园林和林业局的相关领导,江夏区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专家代表等众多嘉宾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