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学普及
当泥土遇见星尘:一场跨越维度的科学启蒙——“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走进武汉市黄陂区空港新城第一学校
2025-04-11 19:03|文章来源:武汉市科协

4月10日上午,黄陂区空港新城第一学校学术报告厅内,500余名初一学生沉浸在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中。武汉理工大学任浏祎教授以《学习科学家 成为科学家》为题,通过科学家故事、专业领域探索与互动实验,为青少年解码科学家精神,让抽象的精神内涵在“泥巴中的科学”里具象化。

1.png

从“糖丸守护”到“两弹一星”:爱国精神的生动注脚‍‍‍‍‍‍‍‍‍

任浏祎教授以顾方舟、钱学森、邓稼先、孙家栋等科学家的事迹为切入点,用视频重现了顾方舟为攻克小儿麻痹症疫苗难题,以身试药的无畏;钱学森冲破层层阻挠,坚定回国投身科研的决绝;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扎根艰苦环境研制“两弹”的奉献;孙家栋75岁临危受命,挂帅探月工程的担当。“顾方舟不顾风险,亲身试验,只为守护万千儿童健康;钱学森排除万难,回归祖国,只因国家需要;孙家栋一句‘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尽显担当。”她总结道,“正是他们的付出,让小儿麻痹症近乎绝迹,让‘两弹一星’挺起中国脊梁,为国家和人民筑起坚固的安全与健康防线。”

这些跨越时空的奋斗故事,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科学家们“视国家兴亡为己任,与国家命运共进退”的赤子之心。任教授强调:“科学家精神的第一粒扣子,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png

“泥巴中的科学”:创新精神的实践样本‍‍‍‍‍‍‍‍‍

作为矿物加工领域的专家,任浏祎教授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泥巴科学”。她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重力选矿、浮选、磁电选、生物选矿等技术,从看似普通的“泥巴”中分离回收贵金属和能源矿产:“我们通过密度差异分选煤炭,用‘吹泡泡’原理实现矿物浮选,甚至研发太空采矿机器人探索地外资源——这些技术创新,都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体现。”她特别提到智能光电选矿机:“传统选矿效率低、成本高,智能光电选矿机结合AI和X射线技术,让设备像‘给矿物做CT’一样高效。”这种将基础科学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们看到科学研究如何服务于资源高效利用。

从“提问”到“探索”:育人精神的传承密码‍‍‍‍‍‍‍‍‍

互动环节中,任教授鼓励学生“把好奇心变成科学探索的动力”。面对“如何克服科研困难”的提问,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遇到难题不要逃避,就像分离矿物需要不断尝试不同方法,科研需要坚持和毅力。”当学生问及“摩擦为何产生静电”“火星车如何返航”时,她耐心引导:“科学始于观察和提问,你们现在觉得‘奇怪’的问题,正是探索的起点。”

4.png

任教授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强调了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我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他们大胆走进实验室‘动手犯错’,因为真正的科学精神,本就意味着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此前,我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国赛金奖。”她还特别提及团队负责人张一敏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扎根于“钒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研究领域,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决心,为行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武汉理工大学包申旭院长则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将矿物与材料学巧妙融合,实现“点石成金”的突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创新在科研中的关键意义。“这背后是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而创新的根基,是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永不满足的探索欲。”

活动到尾声,学生们眼中始终还闪烁着对科学的向往。正如任教授在结语中所说:“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坛,它藏在妈妈的厨房、自行车的链条,甚至是你们充满疑问的眼睛里。保持好奇,勇于探索,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3.png

这场以“泥巴中的科学”为切口的宣讲,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化作孙家栋的“国家需要我”、邓稼先的“默默坚守”,以及我们今天看到的任教授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武汉市科协将持续通过此类活动,让科学家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科技强国培育新一代追梦人。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