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8月16日,湖北省科学技术馆院士展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讲故事”活动。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副主任徐栋博士以“在世界屋脊上捕鱼——曹文宣院士的科学人生”为题,讲述了这位九旬院士扎根科研一线、守护江河生态的动人故事。
六十载艰辛探索:从雪域高原到长江之畔的科学坚守
大屏幕前,建国75周年特别报道视频中曹文宣院士的身影,引发了现场热烈掌声。作为曹院士指导过的学生,徐栋博士如数回顾了曹先生的科研历程:60余年来,曹院士9次深入青藏高原,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开展科考,发现22个鱼类新种,创立裂腹鱼类起源与演化理论,为青藏高原隆起研究作出奠基性贡献。即便年逾九旬,曹院士仍活跃在赤水河等流域生态保护一线,更以"长江十年禁渔"首倡者的身份,推动长江生态保护进入历史性新阶段。
用生命丈量高原:负重溜索穿越科研深谷
讲座特别聚焦曹院士在青藏高原的科研壮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曹文宣院士背负远超体重的物资,借助溜索穿越3000米深谷,21年间九赴边疆。徐栋博士讲述的一个个惊险瞬间,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诚。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第一手数据,不仅奠定了鱼类学研究的基础,更铸就了科学家精神的丰碑。
自然保护远见卓识:忠诚守护长江生态家园
曹文宣院士是我国鱼类生物学与保护生态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以卓越的科学洞察力,前瞻性地提出了在长江上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战略构想。如今长江禁渔成效初显,赤水河鱼群重现,印证了这位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徐栋博士特别强调,曹院士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更以长达六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为我国水生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科研人才,形成了延续五代、薪火相传的科研梯队。曹院士培养的人才继承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心系江河的情怀,持续在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生态修复、濒危物种保育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推动我国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事业不断向前。
现场提问过程,徐栋以趣味问答引导青少年思考科学与生态的关系,孩子们踊跃举手、争相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充满思维的碰撞与求知的热情。一位同学兴奋地说:“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也要像曹文宣爷爷那样,用科学守护我们的长江!”不少家长也深受感染,纷纷说:这场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态环保浓厚的兴趣,更加启迪他们保护自然的科学智慧。
撰稿/ 刘锦锦 陈思霖
摄影/ 刘锦锦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