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科协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 科学舞台闪耀“她力量”
2023-05-05 09:36|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近日,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女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力量。活动现场,获奖的青年女科学家讲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故事。

成就瞩目勇攀科学高峰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作为中国唯一在科学领域聚焦女科学家的权威奖项,自2004年设立以来,共有184位女性科学家和15个团队获此殊荣,其中已有10位获奖者跻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位获奖者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本届评选中,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于晓等20名女科学家获得个人奖;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复合污染协同防控技术研究团队等5个团队获得团队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于彤等10人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随着中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此过程中,女性科技工作者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本届获奖的个人及团队科学家在各自领域熠熠生辉。她们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坚克难——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所西安分院贺玉玲为首的星载高精度时频技术团队,打破国外长期垄断,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星载原子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她们坚持科技为民,在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信息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屡创佳绩——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研究员赵凌,积极提升针灸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促进慢性疼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贡献中国智慧。

此外,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中有超过30%致力于在绿色科技、能源科学、可持续发展等新赛道开拓进取。

从“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到“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再到“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完善的奖项体系激励着青年女科学家成长。据悉,除了全力支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欧莱雅中国还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助下,于“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设立“科技女生奖”,为更多科研领域的“她”照亮机遇,为科研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

脚踏实地坚守科研一线

科技创新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只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方能行稳致远。

“科研如同拼拼图,发现和探索未知的过程就像探险寻宝,充满未知与新奇。”颁奖仪式上,一位获奖科学家这样阐释科研之路。

1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和她的团队致力于寻找和揭示两栖爬行动物中未被发现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它们如何历经沧海桑田,最终形成今天的样子。一次在越南科考中,她的队友被蛇咬伤,全队历经12个小时后才将队友送到医院。

“如果是被具有神经毒的蛇类咬伤,两个小时内得不到救治,希望就很渺茫了。”回忆起来,车静至今心有余悸。

尽管面临着未知的考验,车静仍初心不改,当发现一个新物种,或是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指导濒危物种保护时,她总能收获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满足。仅2021年,车静团队就在中国西南地区描述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8个,新记录物种2个,恢复有效性物种2个。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是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主要参与者,她的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高寒流域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青藏高原是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张凡说,“第一次上高原太过兴奋,忘了控制速度,瞬间就眼冒金星,失去了知觉。”虽然与高原的首次接触并不“美好”,但张凡仍坚持下来,坚守青藏高原开展水沙与水环境研究十余年。

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范淑琴埋头于鲜为人知的密码领域,实现了多项重大原始创新。

“在攀登科研‘珠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高反缺氧’和‘迷路’的时候。比如在研究中没有任何现成资料和经验可供借鉴,很多时候以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发现差之毫厘,只能推倒重来。”范淑琴说,只要咬紧牙关,一定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用心用情展现韧性担当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秉持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女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教授张蕾在科研院所的大院中长大,这让她对严谨和规律的事物特别着迷。她坚持“智”造深耕,致力于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记忆机制的探索,为智慧医疗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父亲是支边青年,他放弃了在内地读大学的机会,扎根新疆50年,为国家需要作贡献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建华谈到了父亲对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影响。

自2003年起,张建华投身于无线信道的测量实验、建模理论、标准制定和仪表研制工作,逐一攻克了模型框架、测量原理、平台搭建和数据采集等一系列难题,在多维信道建模理论、多频段大带宽特性规律发现中取得了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焦丽芳20多年来聚焦能源的高效储存与电催化转化,不仅设计合成了高性能锂、钠、钾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揭示了新材料储能机制,还开发出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选择性强的廉价电催化水分解催化剂。

“科研工作没有任何捷径,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心存敬畏,辛勤耕耘,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收获。”焦丽芳说,“女科学家要发挥女性的韧性与担当,用心、用情、用力,为科技强国贡献‘半边天’力量。”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