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直属单位  >  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  工作动态
科技小院走出的“博士后”——杜缠缠的农业情缘
2025-03-31 10:33|文章来源:省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湖北仙桃市郭河镇中岭村,有一处特别的“研究所”——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这里,七八间彩钢简易房组成了宿舍、办公室和实验室,院子后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这里虽貌不惊人,却走出了多位博士、硕士等农业人才,参与的科研成果获省级奖项,是当地农户信赖的“科技摇篮”。而杜缠缠,便是从这里走出的博士后、从硕士到博士后5年多扎根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专心投入农业研究,书写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学术与人生旅程。

图片1.jpg

结缘再生稻,硕士变身“种田人”

杜缠缠,一个来自西北的姑娘,从小便对农业知之甚少。然而,命运却在她考上研究生后,将她与江汉平原这片广袤的田野紧密相连。2017年,杜缠缠作为研究生提前来到科技小院学习。那时的她,从未见过水稻,更别提活鸭子。但这一切,在踏入小院的第一天起,悄然发生了变化。

杜缠缠的课题是稻再鸭综合种养,即将再生稻与鸭子共养,旨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地经济价值,帮助农民增收。这个课题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从硕士到博士5年里,杜缠缠每年都会到科技小院“种田”,最多一年在村里待上320天。从播种到收割,从孵鸭到养鸭,从产蛋,到捡蛋,整个生长过程,她都需要迎着日出,伴着晚霞在试验田里完成各项任务,并把样本第一时间拿回“科技小院”通过实验器材进行研究后马不停蹄带回学校。

图片2.jpg

农田里的“科学家”,与农作物的深情对话

杜缠缠深知,农业研究课题必须在田里验证研究成果,才能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并解决,从而推动农业技术发展。因此,她几乎将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农田里,一排排水稻秧苗吐着新绿,一只只小鸭子在稻田里优哉游哉。虽然夏日的阳光晒黑了皮肤,高温的烤灸让她大汉淋漓,但看着稻鸭和谐的成长,杜缠缠心中充满了欣慰与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缠缠对农业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通过对不同稻谷品种的试验,她不仅知道产量和品质她,而且在吃饭时一下子可以分辨出是哪种品种的水稻,同时也变成了养鸭子的高手。连其他乡镇的养鸭能手都来向她拜师求艺。她常说:“农业是一门实践科学,只有亲自下田,长期下田才能真正理解农作物和动物相同的生长规律,才能找到提高品质,增加收入的好方法。”

在实践生产中杜缠缠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研发出了一系列农业新技术。如,再生稻头茬收割后,第二次出芽前需要下肥料。但学农业管理的学生在走访后发现,因需施肥时正值酷暑,施肥人力成本很高,农户不太接受这种方式。于是,课题组研发出可提前施肥的缓释肥,同时也可用无人机施肥,大大提高了施肥效率并减少了劳动力投入。

科技小院里的“多面手”,助力农业产业升级

在“科技小院”,杜缠缠不仅是农业技术的研究者,还是农业政策的解读者、农业管理的实践者。她深知,要想真正推动农业发展,就必须了解产业链、农业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不能拘泥于自己的专业。

杜缠缠积极参与各种农业政策的学习与讨论,将最新的政策精神传递给农户。同时,她还关注农业管理的问题,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她的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还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升级。

图片3.jpg

从农田到讲台,传播农业知识,培养新一代农人

除了科研工作,杜缠缠还积极参与农业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她深知,要想真正推动农业发展,就必须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因此,她经常到田间地头为农户举办科普讲座和技术培训,将最新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户。

同时,杜缠缠回到学校还主动校为同学们授课。她将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实践心得融入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农业、懂得农业的学弟学妹。她的课程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许多学生在她的影响下,选择了农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成为了新一代农人。

农业小白到专家,快速融合,推动农业创新发展

虽然杜缠缠的专业是作物栽培,但她却将这一领域的知识与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研究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种养融合的创新之路。她发现栽培专业某些技术和理念,可以借鉴到养殖研究中。例如,她发现稻田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养鸭来的调控生态平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此外,杜缠缠还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她认为,农业不仅要追求产量和效益,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她积极参与农业绿色发展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青春的力量。

图片4.jpg

展望未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回望过去,杜缠缠感慨万分。她感谢“科技小院”给予她的启蒙与培养,感谢导师和同行们的支持与帮助。她说“,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而未来,她将继续秉持初心,致力于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和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心怀大爱。她的经历将激励着更多的农业学者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人类的福祉和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她的座右铭就是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她永远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就一定能够在农业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