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  >  黄旭华院士专题  >  新闻动态
无声 无名 无悔——送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
2025-03-24 16:23|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941d9835fbfa2f98727b0d30c798a836.jpeg

遗体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946f6c507b4331315064cec846704ca3.jpeg

送别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江城含悲,白菊凝霜。

那位带领团队建造中国首艘核潜艇的老人安详地走了。

2月10日,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中,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面对这样一位为国深潜,无声却震彻千秋、无名却重于泰山、无悔却光耀星河的黄老,我们该如何送别?

在家人的《送别》歌声中,在万千民众深情的目光里,他的身影融入历史长河,精神却如核潜艇永航深海,激励后人,功勋永存。

无声,却震彻千秋

看了又看,每一眼都是不舍

送别,是为了更好地铭记。

大幅遗像里,九旬老人保持着标志性的温和微笑。两侧挽联,深情致敬:“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靠近一点,让我再看看他。”黄老相濡以沫69年的夫人李世英啜泣不舍,她颤抖着从轮椅上站起,反复端详着黄老的面容,看了又看,每一眼都是不舍。

“怎能让我不想你!”这是黄旭华弥留之际,李世英带着全家在病房里为他唱的歌。

“今天妈妈说唱《送别》,真的要送别了。”黄旭华的小女儿黄峻泪眼婆娑,泣不成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歌声诉说着无尽的哀思,意沉沉,情切切。

黄旭华一生为国深潜,以三十载与家人别离,换得国家深海利剑。

时间铭记,他用深潜托举起一个民族挺进深蓝的尊严;大海作证,他的深潜让整个民族浮出水面,他的无名让中国响彻寰宇。

无名,却重于泰山

你把人民放在心中,人民把你高高举起

送别,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请三哥放心,下一代一定会发扬你的精神,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黄老的弟弟黄绍赞向黄旭华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

为什么我们如此不舍黄老?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他的一生就是答案。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悼念的人群,陆续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赶来。

殡仪馆外,一眼望不到头的送别群众、层层叠叠的素白花圈,不少市民自发前来,手持鲜花,眼噙泪水。

“我看了电视剧《功勋》,了解到黄老的事迹,他为了我们中国人不再受欺负,为了造核潜艇,舍小家为大家,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人。”来自安徽阜阳的苏子龙说。

网络上也涌动着悼念的浪潮。很多不能赶来的外地群众,通过线上平台订花送到现场吊唁。宁夏、重庆、江苏、东北……各地的鲜花如潮水般涌来,每一束都饱含着对黄老的敬意与不舍。

道不尽的哀思,诉不完的敬仰,送别的队伍越来越长——

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曾是黄旭华的战友,共同开创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前进道路;

有两鬓微霜的中年人,他们追随黄院士的足迹,奋战在科研一线,共同见证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蓬勃发展;

还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以黄爷爷为榜样,立志成为顶天立地的接班人。

春寒料峭,有的群众深深鞠躬,久久不起;有的群众眼含热泪,静默叩拜。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黄老的钦佩与感恩:“是黄老这样的科学家,让我们的国家挺起了脊梁!”

“让我们再送您一程!”人群齐声高喊,“黄老一路走好!”

这是对“国士无双”的崇高敬意,饱含“永远怀念”的朴素深情。

无悔,却光耀星河

少年立志“长大后要成为您”

送别,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铭记黄老?

在武汉的地铁站里,巨幅标语表达着对黄旭华的敬仰:“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国士远行,深海永念。”

“长大后我要成为您。”武汉市洪山实验外国语小学四年级学生吕昀骁带着自己绘制的《潜龙在渊》送别黄爷爷。

“对黄老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仙桃教师胡柳一带着3名学生赶来送别黄老。她说,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传承黄老的精神。

2014年,当时还在黄冈英山读高一的她,有幸聆听了黄院士的讲座。黄院士那句“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让她铭记至今。如今,她将这份教诲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大江浩荡,深蓝永志。

黄旭华用一生诠释:真正的永恒,不在鎏金碑刻上,而在惊涛拍岸的浪声里;不在青史留名处,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黄旭华的“深潜”从未结束,他只是化作了民族精神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继续托举着中华巨轮破浪前行。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送别国之脊梁!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