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引领未来。”10月23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湖北宜昌市举行。国内外院士专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代表,知名高校、能源行业协会商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围绕绿色能源发展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今日,中国科协之声与您一同回顾这场大会的精彩观点→

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会场
“让我们共同见证,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下水!”
10月23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湖北宜昌市举行。开幕式上,通过现场连线方式举行了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散货船下水及命名仪式。
“葛洲坝”号总长129.98米、型宽22米、型深7.7米,设计吃水6.5米,最大载重量达1.374万吨。该船搭载12组锂电池箱式电源,载电量约24000千瓦时,可快速充换电,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
作为我国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研制及示范应用的标杆项目,该船下水标志着我国内河航运正式迈入“零排放、智能化”发展新阶段,为全球内河新能源船舶发展树立了“中国标杆”。
纯电驱动,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

全球最大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号在湖北宜昌下水
连续三年,“绿色能源发展大会”选址于湖北宜昌,与这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蓬勃朝气密切相关。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是“大国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近年来,宜昌依托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大力推动水电、风光新能源、抽水蓄能、氢能等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之都。
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上,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介绍,近年来,宜昌坚持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绿色能源动力澎湃、绿色交通蓬勃发展、绿色产业加速崛起。
宜昌将锚定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加快推进公务船舶、旅游车船、矿运车船、港口作业船舶、清江内河船舶等电动化,探索推广“船电宝”送电模式,建成投运一批充换电设施。力争到2026年,全市新能源船舶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昌样板”,助力实现长江航运“双碳”目标。
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宁咏表示,近年来,湖北积极打造国际能源科技合作高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清洁能源集群,拓展绿色能源应用国际示范,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变化。当前,湖北正以宜昌为中心,加快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先行区、零碳产业园示范区,推动“两山”理念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宜昌因水而兴、因坝而名,是三峡工程所在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选择在宜昌探讨能源绿色发展,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大会期间,举行了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散货船下水及命名仪式、长江中游首个“船电分离式”充换电运输航线启运仪式及首次LNG换罐运输模式路演活动;发布了绿色智能船舶规范标准、绿色能源发展团体标准;宜昌发布了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并举行重点项目签约活动,总投资248.07亿元的14个重点项目落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表示,在宜昌市秭归县下水的全球最大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号意义深远——它不仅在我国率先实现远程驾控、自动靠离泊功能,更打通新能源动力、智能驾控、配套基础设施等关键环节,成功验证大容量电池、分布式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体现长江大保护战略下,航运与能源领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创新范式。
奏响合唱:推动汽车产业绿色发展
“绿色能源发展不是独奏,而是合唱,新能源产业的升级不是单选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大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能源动力船舶解决了水运的绿色低碳问题,陆地上的新能源汽车更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针对部分车企一味追求续航里程,动辄以堆积电池、采取混合动力增程等方式拉长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倾向,苗圩提出严肃提醒——上述做法不利于减少碳排放,并非长久之计。
他认为,加强新能源汽车的能耗管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行业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关键,应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的方式来提高续航里程。面向未来,他建议把新能源汽车的电耗纳入双积分管理范畴,引导新能源汽车技术升级,倒逼企业加强研发,把研发路径从单纯的“堆续航”转向综合的提能效,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业内关于液态电池将取代固态电池的声音,苗圩指出,从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情况来看,当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短时间不会出现平替产品,全固态、半固态、液态电池将长期并存。他建议车企着眼面向长远未来,提前谋划,突破固态电池等动力电池领域新技术。
针对眼下一些新能源车企过度追求快充的现象,他提出因地制宜、快慢结合的主张。
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构建以慢充为主、快充为辅的补能体系,结合不同应用场景布局充电设施;二是加大换电模式在特定应用场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推广车电分离新模式,降低用户的购车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统一充电桩标准工作。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实现不同品牌不同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解决充电接口不统一、信息互通不畅等问题。
新能源车船如何实现电池回收利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严肃问题。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斌等专家学者,分别就能源金属锂的绿色冶炼、新能源电催化材料的技术突破、关键金属循环与回收潜力、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欧盟新电池法对我国碳足迹管理的启示等方向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前瞻思考。
浙江吉利控股、浙江华友循环、合肥国轩循环、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众钠能源等企业代表,结合新能源技术创新、构建跨国资源循环体系、海外电池回收探索、电池回收服务标准、钠离子电池绿色循环等主题,介绍了各自在电池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实践与布局。
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完善回收网络与强化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协同创新,让中国经验成为“全球借鉴”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在研讨中指出,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我国的能源转型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16.8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1.59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40%。新能源汽车同样发展迅猛,市场渗透率达到45.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认为,这五年中,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完善、最大的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新三样”等产业不断壮大。“双碳”目标引领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由传统的“源随荷动”转向“荷随源动”,储能将成为能源转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利用富余绿电制备“绿色燃料”,将使跨季节大规模储能与广域共享变成可能。
他预测,未来绿色航运主要有电驱动船舶和绿色燃料船舶两大趋势。我国具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将会成为全球绿色燃料的主要产地和供应国。为推动绿色航运发展,他建议加快打开我国绿色燃料应用的市场空间,尽快将航运业纳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碳配额和碳市场,激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降低绿色燃料的绿色溢价,拉动市场需求,打开我国绿色燃料在航运业应用的市场空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大会并指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迎来清洁低碳转型提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技术创新突破攻坚的关键时期。
他强调,要协同创新布局,加快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推动风电装备大型化与智能化升级,促进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超前攻坚氢能、先进核能、新型电力系统调控等关键领域,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全周期创新生态。
要深化产业融合,拓展绿色应用场景,构建“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持续推进绿色能源与交通、工业、建筑深度融合。要秉承发展与安全并重的理念和传统,构建新能源安全体系。
要扩大开放合作,发挥我国在技术、工程、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推进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储能系统、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分享新能源技术标准、工程经验和市场模式,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中国经验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有效借鉴”。
“盲目追求续航里程并不科学”“电池回收利用问题不容忽视”“利用富余绿电制备‘绿色燃料’势在必行”“‘葛洲坝’号下水意义深远”……三峡之滨的这场大会上,院士专家“有话直说”,带给与会者、产业界及社会公众以诸多思考。(供稿:宜昌市科协)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