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乡亲们,看看这筐红薯为什么多半粗圆不细长?这是因为日常浇水不均,忽干忽湿导致畸形生长。”9月18日上午,在黄冈市红安县高桥镇陈家大湾红薯种植基地上,来自河南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王尚稳为红安种植大户现场讲解红薯种植技术。
红安县科协以首个 “全国科普月” 为契机,联合县农业农村局、黄冈市红薯产业行业协会专业力量,到高桥镇陈家大湾红薯种植基地田间地头现场授课,并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为红薯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高桥镇陈家大湾村苕韵农业种植基地占地面积1000余亩,亩产5500余斤,是该县红苕种植滴灌、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及推广示范基地,带动附近村民100余人就业创收。在活动现场,志愿服务组不仅现场讲解水肥一体化、控丰控旺等田间管理技术,更实地演示了智慧农业装备的应用成效,大疆T60无人机可实现施肥打药一体化作业,每小时防治面积达五十亩,昼夜无阻、风雨不误;机械化采收设备高效精准,极大缓解劳动力短缺难题。
科技的赋能,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的高效精准,更延伸至收获后的价值提升,在苕韵农业分拣贮存厂,负责人围绕红薯分拣分级、高温愈合存储等技术展开讲解,通过实物对比、设备操作演示,直观呈现 “按质分级提价值、科学存储保品质” 的实操路径。
科技赋能红薯产业,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跟着苕韵种红薯,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红安县七里坪镇农户张建国算起“增收账”,“去年,我们种植20亩春苕,企业保底收购加上分级溢价,净赚7万余元。”作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红安县苕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四统一分”模式,通过订单种植、托管代储等方式,带动203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黄冈市红薯行业协会会长王基荣介绍:“红安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体系:制定统一质量标准,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溯源中心,实行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在粤港澳大湾区产销对接会、北京农业嘉年华等舞台上,红苕产品屡获好评,推动鲜食红苕打入广州江南市场,加工品远销福建、山东等地。”
近年来,红安县科协围绕以红苕产业为主导,花生、茶叶、油茶、蔬菜、中药材为支撑的“1+5”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精准发力,以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为依托,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扎实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通过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开展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栽培技术,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红安县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吴卫华说:“我们科协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科技志愿服务力量,不仅继续深耕红苕产业,更围绕‘1+5’大农业产业布局,走进生产一线、贴近农户需求,扎实开展技术指导、专业培训和现场服务,切实帮助各类经营主体破解生产难题,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科技动力。”
为红薯插上科技翅膀,让“土特产”升级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如今,这颗承载着革命老区振兴希望的红薯,正沿着科技化、品牌化、融合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土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的生动实践,标准化种植与品牌化运营,红安苕正从传统作物蝶变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用甘甜续写老区人民从吃饱到吃好,再到致富的新时代篇章。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