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协动态
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阎敏:“人刀合一” 助火箭飞天
2024-02-05 15:00|文章来源:湖北省科协调宣部 武汉科技报

编者按:以国之所需为己任,他们矢志报国,锐意攻关;以民之所望为方向,他们不忘初心,甘于奉献……他们是广大战斗在荆楚大地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竭尽所能贡献力量,他们的品质与精神之光,闪耀在荆楚大地广袤的星空。

近日,为传承湖北科学家精神,讲好湖北科技工作者的鲜活故事,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跃马扬鞭,奋进新征程,湖北省科协特主办“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深入采访一批湖北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并推出相关专栏,讲述他们潜心科技创新的动人故事。

1707116540129004768.png

“人刀合一” 助火箭飞天——记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特级技师阎敏

围着一台车床,一干就是36年。他28岁入选《当代中国能工巧匠》一书,39岁荣获湖北省“数控车工技能状元”,44岁荣获“中华技能大奖”桂冠,47岁荣获“全国劳动模范”,50岁当选首届“湖北工匠”。

他是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特级技师阎敏。日前,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1707116557350045454.jpg

火箭“咽喉主刀师”专啃硬骨头

作为长期奋战在航天生产一线的领头人,阎敏长期承担着航天型号产品关键件与新型号产品首件的加工任务。为了加工当时国内最大尺寸的喉衬,此喉衬的外径超过1.5m、高度超过1m,非金属复合材料刀阻大,产品型面复杂,加工过程极易受温度影响而无规律变形,不能使用切削液冷却……除了极高的精度要求外,还有一连串难题在等着他。

“喉衬是喷管内最窄的部位,在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这个部位要承受更多的高温和高压,环境最为恶劣。”阎敏表示,火箭的“咽喉”——喷管,负责将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部喷射出的火焰转化为动力。为了保证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安全可靠,喷管关键部位的加工精度要求控制在0.005毫米,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火箭偏离轨道甚至解体。

1707116577012075236.jpg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阎敏和团队成员都会先制作同比例大小的木质模型,在木质模型上一次次验证工装和程序的可行性。对加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心中有底后,他们才开始正式件的加工。

喉衬首先在数控机床上完成60多道工序,而后被转移到加工平台上,阎敏开始为最后一道工序做准备工作:检定设备、选用刀具、核准程序。他手持车刀,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刀刃和产品的接触面上,小心谨慎地车一刀,测一下,等一下,再车一刀,测一下,如此反复。正是这“刀上长脑,人刀合一”的精湛技术,让0.005毫米的加工精度成为可能!

“28个笔记本”攒出真本领

阎敏的技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点一滴的努力积攒起来的。从刚参加工作到现在,他习惯了随身揣个小笔记本。工作中凡有重难点、有新亮点,他都会随时记下来,现在已经积累了28个笔记本,内容长达十几万字。

1707116583513045144.jpg

“在没有数控机床和标准化刀具的年代,车工就全靠一把刀。”阎敏说,为了练就精湛的磨刀技艺,无论酷暑寒冬,他都在拿着铁块进行刃磨,手上常年有被划破的伤口。靠着这股“劲”,他可以将直径50毫米的圆柱体精确车削到细如发丝,却不折断。

2000年,为适应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数控加工车间,引进了一批法兰克系统的数控机床。作为第一批学习数控车床的技术工人,阎敏靠着一本英文字典,摸索出了道路,开发出15种数控操作的常用功能,遇到的难题写满了15个日记本。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终于让他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操作数控机床得心应手,想让刀头走到哪里,刀头就会准确走到哪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2年,阎敏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阎敏工作室。如今,他更多的责任是把身上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带出更多高水平技能人才,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1707116590816054903.jpg

要想当阎敏的徒弟,就得从背刀具的性能参数、加工范围开始。“背刀谱,这是个基本活。”在他看来,三分车工七分刀具,想干好车床首先要保证“武器”要趁手。“在阎师傅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三个字。”作为徒弟,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的杨勇继承了师傅的衣钵,已然成为敢于在火箭“咽喉”上精加工的“第二把刀”。

国家级技能大师阎敏工作室自挂牌以来,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车、钳、焊、铣等多工种齐头并进,问鼎省、国家级技能大赛前三名达15人次,被授予省级以上“技术能手”26人次。

来源:湖北省科协调宣部 武汉科技报

记者:陈映琦

通讯员:张博宁

编辑:万洋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