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茶叶种植成为技术骨干
周金云出生在大别山区脚下,1980年高考落榜后一直在外打工,砖窑工人、泥巴匠工,一干就是四五年。做过小生意,也尝试过其它行业,一晃又是三年多。在外辛辛苦苦干了8年,周金云根本没挣到钱,更谈不上致富。
1987年,周金云在宜昌、咸宁打工期间,看到当地农民利用地理优势种植茶叶效益不错,比单一种植粮食强几倍,于是他下定决心回家种地。1988年,周金云在家乡周巷镇安桥村茶场打工。当时这家茶场属村级管理,茶园管理粗放,技术跟不上,生产的茶叶质量不高,自然效益不好年年亏损,职工工资一拖几个月发不出来。鉴于这种情况,周金云大胆向茶场负责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得到了场委会的同意,并被任命为生产管理和技术组长。
带着对家乡一方水土的挚爱,周金云全身心地投入到茶叶种植、制作中。此外,他还坚持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学习,并取得了湖北省农民技术专业职称。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水平提高了,茶叶质量也得到了提升。通过三年多的努力,这个村级茶场彻底改变了面貌。1991年5月,周金云组织、设计、制作的“安桥龙井茶”在全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得三等奖。自此,这个村级茶企在周金云的管理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家责任田种植茶叶获成功
1993年,周金云辞职回家,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种植茶叶。由于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周金云的父亲担心责任田种茶后,一家人没饭吃,竟将周金云种的茶苗全部犁掉。当时的乡邻们也很不理解,认为种茶是不务正业,甚至有人在背后叫周金云“茶疯子”。
阻力重重,却无法阻止周金云对种茶的向往,他顶着压力重新将茶苗播种、移栽。在他的坚持下,茶园终于有了效益,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观,家人由最开始的激烈反对转变为主动帮忙,参与到茶园管理中。此外,在周金云的带领下,一些乡邻也开始改种茶叶。
“入驻”乡镇企业促茶产业发展
周巷镇公牧山茶场属于政府企业,先后被承包过多次,均因承包人不懂管理和茶叶种植技术而难有起色。第八个接手的承包人经营了一年多之后,茶场状况又步入艰难。见此情况,周巷镇委、镇政府及时介入,建议承包人聘请周金云负责技术和管理。随后,周金云也爽快地答应了茶场承包人的邀请,到公牧山茶场当起了生产技术组长。
根据茶场的实际情况,周金云向茶场负责人大胆提议筹集资金扩大发展,他们到银行借贷、向亲戚朋友借款,首先解决了茶场历欠的电费,付清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并对老旧制茶设备实行部分淘汰、部分改造,逐步分期分批更换良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周金云的大胆尝试,使茶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在周金云的积极谏言下,公牧山茶场成立公司,还带动相邻的乡镇开辟了茶园几万亩。
2010年3月,该公司引进良种三个,茶叶远销东北三省、北京、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广东、天津等地;2010年,该公司生产的“孝孟”牌凤凰春剑茶被孝感市农业局评为“首届五佳名茶”;2011年1月,周金云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致富经》栏目组专访,并参加了央视七频道和农业部、科技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全国首届阳光创业带头人”表彰大会;2011年,周金云被中共孝昌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孝昌县第四届优秀人才奖;2012年4月,周金云当选为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2012年度,周金云被孝感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优秀科普带头人。
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共发展
2013年,在周金云的再次谏言下,公司领导经研究决定,同意成立孝昌县孝孟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孝孟”二字作为商标注册,让孝昌“孟宗故里”茶文化农特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之后,孝昌县孝孟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建立了茶叶示范种植基地,面积达600余亩,年产总值达1200万元。
2013年,农业部举办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孝昌县孝孟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孝孟春剑”被评为优秀产品;2013年11月,孝昌县孝孟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被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中国品牌杂志社评为中国质量“信誉理事单位”;2014年5月,“孝孟”牌凤凰春剑被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交易会组委会评为第七届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交易会金奖;2015年5月,“孝孟”凤凰春剑茶再度被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交易会组委会评为该届茶博会金奖。(孝昌县科协办公室)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