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三峡集团科协水电主题科普活动
2024年,中国三峡集团科协获评省科协直属企业科协建设发展助力行动资助单位,依托三峡工程博物馆,举办“大国重器 三峡力量”科普活动,向8500余名大中小学师生及三峡集团科技工作者普及水电知识。
好奇水电研学行,趣味探索展魅力。三峡工程博物馆以“好奇水电”为主线,在暑期等时段推出“参观+研学”模式,为不同年龄段学生定制专属研学线路,来自北京、深圳、上海、武汉、宜昌等地52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科学实践魅力和中国水电发展成果,体验大国重器的独特魅力。
水电知识进校园,历史科普润心田。“百年峥嵘 水电华章——近现代中国水电发展历程专题展”走进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生动呈现一部自19世纪末开始的中国水电史,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水电知识,体验科学家在中国水电发展中的艰辛付出,为祖国繁荣昌盛感到骄傲。
专家讲座深讲解,专业引领促提升。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原副秘书长陈东平、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首席专业师胡兴娥等专家作辅导报告,交流分享三峡工程泥沙重大问题研究进展与经验、中国水电发展简史及典型工程、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阐述三峡工程实践及综合效益,普及水电科学知识。
“大国重器 三峡力量”主题科普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集趣味性、科学性、专业性于一体,有效普及了水电知识,广泛宣传了三峡集团、三峡工程及中国水电事业的科技成就,有力弘扬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发了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热情。
二、武钢科协赋能企业创新远航
2024年,武钢科协获评省科协直属企业科协建设发展助力行动资助单位,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开展专题研修活动,赋能企业创新远航。
武钢科协坚持把“专注科研,聚焦主业,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作为核心工作,充分发挥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科协搭台、技术唱戏”形式,拓展外部资源合作空间,深度融入生产实际,开展5期专题研修,推荐5名青年专家参加冶金青年大讲堂系列活动,全力攻克生产难题,为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2024年6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亲临武钢有限公司,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工业控制工控型生成式AI大模型系统》的辅导报告,提出要发挥钢铁行业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优势,实现钢铁工业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相融合,构建钢铁全流程、一体化工控型生成式AI大模型工程样板,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高质化、强链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武钢有限公司积极回应,布局“钢铁+AI”场景应用,借助院士团队的智慧力量,推动双方合作。
展望未来,在全国钢铁行业加速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武钢科协将继续勇立潮头,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钢铁行业朝着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为我国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贡献坚实力量。
三、湖北移动科协科创文旅视频制作
2024年,湖北移动科协获评省科协直属企业科协建设发展助力行动资助单位,利用专项资金制作科普视频,积极宣传通信领域科技工作者,影响大,效果好。
创作团队结合“科创文旅·数字中国”主题与地域文化特色,精心构思视频内容,力求将专业的数字知识以“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为了获取丰富的素材,创作团队奔赴恩施、利川等地拍摄取景。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不畏艰难,克服了大雪封山、道路受阻等恶劣条件,深入基层,将镜头对准基层科技工作者,最终推出《山的那边》微纪录片,不仅画面精美,而且叙事生动,将通信保障、全光组网、移动看家等企业品牌和服务自然地融入故事中,记录下装维师傅冒着风雪翻山越岭巡检维护基站,保障乡村网络畅通的场景,还捕捉到在帮助村民安装家庭宽带时发生的感人“回家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成为视频的核心内容,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数字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通信业科技工作者在助力城市乡村数智化变迁和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山的那边》微纪录片发布后,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取得了惊人的传播效果。该作品获得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邮电报、新华网、人民网以及国资委海外平台等众多央媒的转发推荐,形成了全平台的传播矩阵。发布 24 小时内,阅览量就突破 100万+,还获得新华网总网轮播展示,成功打造全平台千万级影响力。这一成绩极大地增强了行业影响力,提升了中国移动的品牌美誉度,让更多人了解到数字技术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吸引了大众对“科创文旅·数字中国”建设的关注。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