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荆楚大地科技战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响应和践行新时代的召唤,在前沿领域和基础研究上作出引领性贡献;或埋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或与疾病较量,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或把科学讲成故事,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他们兢兢业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值得“追”的科学之星。
为进一步宣传好科学家精神,讲好湖北科技工作者的鲜活故事,引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湖北省科协开展2024“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深入采访报道各地各行各业湖北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动人故事。
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 | 王卫斌:退役军人变身“农田CEO”
武汉科技报讯(记者 丁莹)从军人到农民,再到科技兴农的领军人物,王卫斌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用科技赋能农业的仙桃市退役军人。
军旅铸魂,学农逐梦
1970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王卫斌,自幼就怀揣参军保家卫国的理想。1986年,他应征入伍到云南武警总队。服役期间,他积极参与部队开荒种树,近半年时间里,和战友们一锄头一钉镐刨出100多亩地并种上了苹果树。期间,部队邀请一位大学教授做技术指导,让他深刻感悟到知识的力量。
“军旅经历是我一辈子难忘的经历,穿上军装,我们是祖国的长城;卸下军甲,我们要做百姓粮仓的守护者。”退役后,王卫斌从事保卫工作,却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从成人教育专科起步,到考上郑州工学院全日制本科,41岁又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2013年,他被聘为农药学讲师,且连续13年成为“优秀校外辅导员”。
为了继续深耕农学专业,王卫斌还参与编写了《油菜根肿病的诊断与防治》《水稻绿色防控要点》,其参与的相关课题获评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创办的湖北第一家科技小院,被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小院”,个人先后荣获湖北省“最美退役军人”、湖北省“创业就业先进个人”、仙桃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中国百强乡土人才、农业农村部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等荣誉。
扎根乡村,创新领航
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王卫斌始终不忘初心,立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2012年,受邀走访调研仙桃市郭河镇中岭村后,他毅然放弃大学科研助理岗位与城市优越生活,扎根中岭村。“要是引进新的种植模式,既能为农民增产,又能节省农民种田成本和劳动力!”2014年起,他决心探索新种田模式,相继创建仙桃市河堤岸生态牧业有限公司、仙桃市自然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仙桃市村旮旯家庭农场。
多年来,王卫斌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致力于提升仙桃稻米品质产量,推广生态低碳高效种养模式。其中,“稻再鸭菇”生态低碳高效综合种养模式,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统计,他累计组织技术培训讲座200多场次、受众2万余人。王卫斌常说:“只有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为扩大受益范围,他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创建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
在田埂上,他耐心地向农民讲解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插秧的好处,手把手地教他们计算再生稻的生产成本和产量收益。
夜幕降临,科技小院的空地上,经常可见他用小型投影仪给大家放映农业科技知识和科普短片,他和科技小院师生站在一旁,遇到大家有疑惑,就耐心细心予以解答。除了关注农业生产,他还十分关心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在科技小院里,他经常围坐在孩子们中间,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梦想,鼓励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他还为乡村学校捐赠图书和教学设备,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岭蝶变,初心如磐
在王卫斌的带领下,曾经贫困的中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引入大球盖菇这一珍稀食用菌的种植项目,他自费购买菌种和种植材料,在村里建起示范大棚,时常白天头顶烈日,手把手教村民翻土、播种、浇水;晚上则查阅资料、走访村民、优化种植方案。
“这是中岭致富的金钥匙!”王卫斌回忆并感叹说,2018年春节前,第一批大球盖菇成功出菇并迅速赢得市场青睐。此后,稻菇种植技术不断改进,中岭村知名度越来越高,村民们喜笑颜开,主动扩大种植规模,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结合,中岭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致富明星村与示范村。
今年9月,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举行时,王卫斌作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唯一代表受邀参加访谈,讲述了科技小院帮助农民致富增收、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动实践。他表示,是中岭村和科技小院富饶的土地和淳朴的乡亲们给了他实现梦想的舞台。现代农业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能够继续用科技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乡村走上致富之路。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