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国之所需为己任,他们矢志报国,锐意攻关;以民之所望为方向,他们不忘初心,甘于奉献……他们是广大战斗在荆楚大地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竭尽所能贡献力量,他们的品质与精神之光,闪耀在荆楚大地广袤的星空。

为传承湖北科学家精神,讲好湖北科技工作者的鲜活故事,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跃马扬鞭,奋进新征程,湖北省科协特主办“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深入采访一批湖北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讲述他们潜心科技创新的动人故事。

孙成亮:助力中国破解缺“芯”困局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但部分国产手机却仍然只能搭载“慢悠悠”的4G信号,这是为何?窘局的原因在于,几乎高达95%的移动通信关键元器件之一的高端滤波器国产化率偏低,部分高端国产手机不得不“看老外脸色”。 面对这一现状,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武汉敏声董事长孙成亮一度有些寝食难安……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海外求学数年,不为高薪报酬所惑,毅然选择“回家”报效祖国的专家。 廖原:飞“桥”绘人生 从嘉鱼长江大桥到汉南长江公路大桥,从中法友谊大桥到丹江口水库特大桥……从业二十一年来,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廖原用一座座具有首创意义和示范效应的经典桥梁践行着技术报国的初心。戴着一副眼镜,一张和蔼的笑脸,面对记者的采访,廖原打开了桥的话匣子,两个小时都停不下来。说到技术疑难处,他干脆撸起袖子,铺开图纸、写写画画、力求听者无惑。 周刚:玉米地里的“追梦人” 199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以后,他一直在十堰市农科院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至今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0多项。他叫周刚,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玉米地里的“追梦人”。电话那头的他,正在海南的试验地里播种。“海南是中国的南繁硅谷,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出自这里的培育。” 魏志宇:让“鱼米之乡”鱼更欢米更香 他行走在塘边湖边,架起了渔民与科技的“金桥”;他用脚丈量水面,把论文写在塘边;他不忘初心,只为科技成果真正落地……他就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魏志宇。走进湖北潜江满园果生态农业现场,只见一望无际的桃林中,有七八十条5米宽的沟渠。渠深2.6米,长近百米,里面投放各类鱼种。“春天,桃花飞飘入渠,成为草鱼美食,因此称之为桃花鱼。”公司负责人章龙介绍,挖沟养鱼可实现立体种养,鱼果双收,这种别出心裁的鱼果模式,是“老魏”帮他们想出来的。 曹淑云:在“崇山峻岭”间挖掘天地之美 荒山野岭、悬崖峭壁……在“地质”这种似乎更适合男人的天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曹淑云教授柔肩担重任、巾帼绽芳华。 近20个寒来暑往,她将大部分时间都融入她所热爱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中,成为同事眼中的“专家”、学生爱戴的领路人。 “能为构造地质学科研与教学工作,我倍感骄傲”。近日,记者面对面采访曹淑云教授,感受她赴野外“科考”大陆岩石圈深部至浅部神奇构造等的执着,以及坚持教育初心,潜心立德树人的使命感。 周胜利:“做农民心中的真专家” 他多次承担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重大三农课题,经常受邀奔赴各地作专题报告,累积培训授课200余次,培训对象超过3万人次……他的抖音和微信视频号很“火”!不定期发布的培训内容,目前累计点击量过亿次,在他的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不少农民对他竖起大拇指:“这才是我们农民心目中的专家!” 聂红丽:巾帼新农人 提起湖北仟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聂红丽,当地柑农交口称赞,聂总是他们的"领头雁",更是他们的致富"引路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的聂红丽感叹说:“好的品质是我最大的底气。”采访是在果园里进行的。其时,红艳艳的“红美人”正挂满枝头,外形圆润饱满。聂红丽介绍,“红美人”集合了柑橘和橙的多种优点,口感清爽,果肉细嫩,柔软多汁,入口即化。 朱仁山:做强“粮食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在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总能看到一个躬身稻田查看禾稻的身影,他就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专家、中巴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朱仁山。作为红莲型杂交水稻应用研究传承人,他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工作近四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水稻育种界专家。
阎敏:“人刀合一” 助火箭飞天 围着一台车床,一干就是36年。他28岁入选《当代中国能工巧匠》一书,39岁荣获湖北省“数控车工技能状元”,44岁荣获“中华技能大奖”桂冠,47岁荣获“全国劳动模范”,50岁当选首届“湖北工匠”。 他是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特级技师阎敏。日前,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作为长期奋战在航天生产一线的领头人,阎敏长期承担着航天型号产品关键件与新型号产品首件的加工任务。 李家奎:将“初心”镌刻在雪域高原 他数次进藏,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投身基层服务,为当地解决养殖问题,主持藏区“红景天防治肉鸡腹水综合征的作用研究”“藏东南地区藏猪主要传染病调查及防控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是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副院长李家奎,曾在2007—2010年,2013—2019年作为中组部第五、七和八批援藏干部,在西藏农牧学院开展援藏工作,坚守援藏初心。 何丽华:用“小画面”支撑国土空间管理 她负责编写的《关于北斗芯片研制及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相关情况的报告》等得到省领导重要批示,参与编写的《湖北打造空天科技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现状与对策研究》对推进湖北在这一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她,三十余年如一日苦心钻研专业技术,潜心行业一线,从高从严工作标准;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她就是湖北省地理国情监测中心副主任何丽华。 车驰骋:从“外行小白”成长为“名家大咖” 高精度惯性器件是惯性导航系统的“心脏”,更被誉为精确制导系统皇冠上的“明珠”,其制造工艺能力考量着科技实力,也是国防力量的体现。 潜心十多年,他一心一意只为成功摘得这颗“明珠”。他就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光物理应用基础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车驰骋。 卢鹏荐:开拓进取 兴材强国 大一开始创业,大三就创办了第一家公司;从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他如何一步步在新材料领域闪耀自己的光芒?近日,记者采访了武汉拓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鹏荐,感受这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的奋斗人生。“开拓创新,兴材强国”是拓材科技公司文化墙上最显眼的一句口号。2015年10月,卢鹏荐创办了这家公司,自主开发、经营几十种高纯金属材料及其化合物。 陈刚:“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追梦 穿越戈壁沙漠,搏击惊涛骇浪,鏖战雪域高原,勇攀地球之巅……从天山巅到三江源、从南北极科考到世界屋脊,在从事测绘科教科普工作的二十余年里,他被业界誉为“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地学追梦人,他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科研工作者。2022年4月30日上午,经过7天攀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刚和儿子陈李昊,成功登上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 吕品姬: 以“时时放心不下”做地震预防 她以身作则、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担任中国地震局定点形变学科技术管理组副组长期间,沉下心梳理业务架构,不断学习新的编程语言,夜以继日设计数据库结构、编写软件程序,不断优化学科工作流程,完成了定点形变学科质量评价软件,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学科中率先推出基于B/S架构(即采取浏览器请求,服务器响应的工作模式)的在线评价系统,极大提升了定点形变台网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董念国: 让世界听到心脏移植的“中国声音” 他,用一双妙手,在心脏疑难重症领域克难攻坚,为无数被判“死刑”的心脏病患者修补“破碎的心”,创下多项国内第一、世界第一的瞩目纪录,被誉为“铁人”专家。他,带领“中国最拼的心脏移植团队”,将心脏移植做到了中国第一,推动了中国心脏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无数绝境患者重获新生,让世界听到了心脏移植“中国声音”。
张冠华:最大心愿:“惟见长江清水流 ” 工作以来,怀着对水土保持事业的热爱,张冠华立足三峡库区,面向长江流域,深入一线,潜心钻研三峡库区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及阻控技术研发,为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科技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记者日前对这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进行了专访。 涂军明:学而为农 守望相助“鄂东粮仓” 怀揣着“学农、爱农、为农”信念,为了大地的丰收,黄冈市农业科学院院长涂军明24年如一日,耕耘在农业科技战线,用担当作为实干创新,书写了亮丽答卷。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优秀的水稻专家。199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怀着“学而为农”信念的涂军明加入了黄冈市农科院水稻团队,主攻高档优质稻、再生稻、虾稻等新品种选育,助力黄冈种业自立自强。 刘天:做拿着显微镜的“福尔摩斯” 疾风知劲草,危难显担当。在荆州市疾控中心防疫科副科长、主管医师刘天看来,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不同于临床任何科室,它需要从群体的角度对疾病实施监测,对社会健康意义重大。“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拥有与病毒较量的底气和能力,也要练就福尔摩斯一样的慧眼和胆识,作为疾控人,我很自豪。”近日,这位90后“病毒检察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疾控工作的热爱。 周建新:助推中国铸造从“大国”变为强国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建新,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武汉最美科技工作者!为实现铸造业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他和团队历经数十年的长期产学研攻关,攻克了铸造工艺全流程缺陷定量预测难、复杂生产模式下生产全流程单件化质量管理与问题追溯难等技术难题。2023年9月,湖北省科技厅发布入库湖北省实验室亮点科技成果名单(第一批),53项科技成果被纳入省实验室亮点科技成果库,其中包括周建新教授团队的成果“高性能复杂铸造轻合金材料与控形控性工业软件”。 欧同庚:地震仪器科技的创新者 二十多年如一日,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副院长、支部副书记,湖北省重大工程地震监测与预警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欧同庚扎根于防震减灾事业,从事地球物理科学仪器、大坝安全监测仪器、皮纳卫星激光反射器、JSJ经纬仪水准仪综合检验仪等仪器的研制、升级换代及推广应用。 谢平:“蓝藻水华”的克星 三十余载,初心如磐;三十余载,奋楫笃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平专注武汉东湖水环境保护研究,将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上,攻克“蓝藻水华”污染防控的世界性难题,为江城人民打造出清新洁净的美丽东湖、碧水蓝天。出生在鱼米之乡——洪湖,在湖水的滋润下自由成长,谢平从小与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陆晓明:甘当“中国式地标建筑”擘画者 “石破天惊”的辛亥革命博物馆、灵动飞旋的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架木为屋的神农架机场航站楼、大隐于东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从业三十余年,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陆晓明完成了一大批地标性建筑设计。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陆晓明表示:“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建筑作品是每个中国建筑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张振涛:筑起脑健康的“防火墙” 他是一名临床医生,兢兢业业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他是一名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在脑科学前沿上下求索;他还是一名教师,始终秉持教书育人的初心。他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湖北省神经精神研究所副所长张振涛。从进入医学院读书开始,张振涛接触到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他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此作为主要方向。
田予爱:“女胡萝卜大王” 女孩名叫田予爱,鄂西山区的土家姑娘、钟祥市茂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90”后海归新农人。她说,“海归硕士”只是过往,在钟祥这片土地创新创业,她的梦想是带领周边村民一起奔跑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钟祥市是萝卜的主产区,萝卜种植面积达10万亩,有比较成熟的种植技术和模式。但因同质化竞争激烈,加之储存时间短、市场行情波动大,农户持续增产增收面临瓶颈。怎么突破? 李伟业:“磁”力无限 从“跟随”到领跑 从醉心电机学习到潜心电机研究,他用不服输的精神,攻克了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电机的多项难题,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从双轨动车到单轨列车,他坚持创新发展,永不言弃,研制出国内首列跨座式单轨车用永磁电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推动了轨道交通牵引技术升级换代。他就是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伟业。 丁文红:不怕挑战 与钢铁较劲32载 为企业解决难题,是丁文红坚持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初心和动力。为此,她一次次走进“挑战区”,与钢铁“较劲”了32年。1月19日,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丁文红教授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这是我国工程师领域的最高荣誉。 二十世纪末,我国的大型冷连轧技术主要依靠进口。 田泽轩:“只要还能动,就应该继续为农民服务” 自1980年以来,恩施市七里坪街道农业农村服务室农艺师田泽轩就一直兢兢业业地行走在乡间小路田间地头,工作在农民中间,为当地种植业服务。40多年来,他不辞辛劳推广种植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研究并推广玉米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水稻温室育秧两段栽培、旱育秧栽培、旱育秧免耕栽培、各种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防控等技术。日前,这位曾获得过恩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农技专家接受了记者采访。 刘继红:为橘农炼造“定心丸” 武汉科技报讯(记者 盛甜)不论严寒酷暑,他始终秉承赤诚之心,与柑橘为友,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他是华中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继红。自2012年起,他就开始担任湖北省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行动项目首席专家。他还牵头整合湖北省、市州农业科学院、柑橘产业基地县域技术人员,组建湖北省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 陶元红:把脉“天公” 筑牢气象防线 他观天测雨,在风云变幻中寻找规律,力争保护每一个民众;他追赶时间,在狂风暴雨来临前发出预警,为农业防汛减灾提供第一手讯息;他从事气象服务35年,在重大气象服务过程中,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他叫陶元红,十堰天气雷达站站长,一位气象防灾、救灾、抢险、应急救援等重大活动现场保障服务的专家。 黄楚鹰:点亮生命的“硒”望 一株小小的恩施碎米荠,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硒元素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恩施州中心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黄楚鹰,作为土生土长的恩施人,多年致力于破译超级聚硒植物基因组,聚焦“硒与大健康”,为恩施硒产业发展增添硬核力量。 徐飞:“小科研”也有大成就 武汉科技报讯(记者 代钰)三尺讲台上,他温文尔雅,用心用情鼓励“差生”,立德树人;田间地头里,他用执着与热爱坚守初心,默默耕耘科研事业……在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角色中,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飞倾注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2012年,这位曾经的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到该校从事教学工作至今。